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崇高的品德、蕴含充沛的感情、追求无尽的智慧,是树立人、教育人、启迪人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必须在长年的教育经历中,不断让自己德行相符,情理相衡,知智相通,才能逐步实现好树人、育人、启人的职业追求和教育目标。
树人以德,德行相符
身为教师,首先须具有高尚的师德。教师的道德实践,不仅体现在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爱因斯坦曾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
育人以情,情理相衡
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育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以情感作为促进学生个人行为的内驱力。因此,要想育好人,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充沛着健康、丰富的感情。在“情”的基础上,情理相衡,也是育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情”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理指教育者用以说服教育被教育者的某种思想理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情”与“理”是教育工作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是血肉,“理”是灵魂;“理”统帅“情”,“情”在“理”中发展;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没有血肉的道理空洞、苍白,没有灵魂的情感迷乱、困惑。
启人以智,知智相通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奠基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文明传递的过程中,教师们传播知识也启迪智慧,能够让学生“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师的使命。韩愈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所谓做人就是能正确认识自已,善于与人合作,具有正直、善良、诚实、坚强、知恩感恩、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等品格。学会做人比学会做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