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为文,非常朴实。
他不像庄子那样海阔天空,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浪漫飞扬;也不像孟子那样气势磅礴,正义凛然,语言犀利,如大江澎湃;亦不像墨子,逻辑推理,环环相扣。
他就是在老老实实地讲道理,语言朴素无华,条理清晰,一板一眼,学者之文也。
先看《劝学》的文章结构:
第1段,提出问题:“学不可以已”,一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2第3段,分析问题:为什么学习不可以停止呢?因为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第4段,解决问题:怎样才能学好呢?方法有三:其一要积累,其二要坚持,其三要专一。
虽然是节选的文章,但是条理清晰极了,高中生学写议论文,不必去看大量晦涩的理论,把这一篇读熟了,背透了,理解清楚了,议论文的结构就了然在胸。
荀子为文,虽然朴实,但不是干巴巴的干瘪语言,他擅长比喻,一点串的比喻下来,道理一目了然。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人,只要通过发奋学习,就能进步,就能超越自我。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一连串的设喻下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到,只要借助外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而这个外力,就是学习啊。
我们在生活中,最讨厌听别人说道理,尤其是劝学这样的大话。
但是,荀子的道理,很少直接点明,他只是拿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常见事物作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道理自在其中。
这,就是说理的艺术,浅显易懂,毫无板滞。并且一连串的比喻下来, 朗朗上口,极具节奏感和韵律美。
庄子写《劝学》,背后有自己的学术思想。他推崇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但这并不意味着荀子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为他要发挥“礼”的作用,来约束生命中的恶。
至于孔孟的性善论,虽然是理想主义式的,对未来抱着美好的幻想,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一种消极的等待。因为对于乱世中的百姓而言,想让他们挖掘内心的良善,实在是太难!
愈是世道艰难,人性中的恶愈会被激发出来。
从孔孟到荀子,再到其后的韩非子李斯,荀子的弟子慢慢地偏离了老师的学说,走向了法家,这是一条有迹可循的思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