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13:圣人也说玩笑话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鲁迅笔下有个人物叫——九斤老太,她老人家惯常的台词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个老太太,捣着拐棍,反复说这样的话,的确是件值得琢磨的事儿。
市井人家,总有些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或者是病魔本身的折磨,或者是对子女的歉疚,或者是对正常生活的绝望,总会喊出“还不如让我早点死了算了”的话来。究竟他这话是哪种意味,只有当事人自己的亲人才能真正揣摩和体会的出来。
其实,不独九斤老太,市井老人,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会说这种让人笑不出来的玩笑话。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之地去住,这种事儿,要是放到蒙古,或者是国外,也不是没有可能。放在中国,是多少有些匪夷所思的。中华民族本质上是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有个特性,所有的文化制度都是仿照种植业来的。统治者对人的统治和管理,是按照植物的样态来设计的,恨不得把人栽种在土地上,哪里能容你随便流动。这种制度设计一下子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户籍制度仍然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设计。
九夷在哪里?九夷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古代对东方沿海一带夷人的总称,因居东方,又称东夷。因种类众多,故称九夷。据考证有玄菟、乐浪、高丽、满饰、扶馀、索家、东屠、倭人、无鄙。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夷是蛮夷的简称,是中原人对于边远族群的蔑称。非但中原人瞧不起这些族群,即便是这些族群之间,也是相互瞧不起的。所谓夜郎自大,每个族群都自以为了不起,都不愿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像坐井观天一般,只觉得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一看孔子有这种不靠谱的想法,马上就有人上来劝说:“陋,如之何?”
九夷闭塞孤陋,怎么住的下去呀?
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有外面君子去住,怎么还会算是闭塞孤陋呢?
抛开九夷不谈,君子所居,是无所谓陋与不陋的。孔子自己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便是吃粗饭,喝冷水,曲臂当做枕头来睡觉,也可以是趣味无穷的。这才是君子的状态。他老人家夸自己的得意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如下,后来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这句“何陋之有”来印证君子之居。
即便是不谈内圣——内在修养,能够吸引外来君子去居住的地方,怎么算是闭塞孤陋之地呢?
放眼今天的北上广深,杭州、成都、郑州,都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一旦一个地方能够吸引有才能的人前往居住,便算不上是闭塞孤陋之地了。
劝说的人哑口无言了,孔子真的搬到九夷去居住了吗?
当然没有,他老人家就是说句玩笑话。而且,这样的玩笑话,他实际上不止说过一次。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当时,孔子说完这话,可把子路高兴坏了。
孔子愿意在自己的道行不通的时候,乘坐木筏,漂浮到海外去,这个时候,能够同行的大概就是子路同学了。
你想啊,在这不好混,老师要到海外去开拓海外市场,去时只带一个弟子便是自己,子路能不高兴吗?
看到子路当真了,老先生又补了一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意思是说:子路你呀,比我还勇于行动,可惜找不到好木材呀!
后来,不少人学孔子,在现实世界难以施展理想抱负时,便动不动起隐居南山的念头来,三国时也有个功成身退的范蠡,据说跑到抱得美人归后躲到丹江水库去了。
相比较而言,还得数孔子的格局最大,人家要么“乘桴浮于海”,要么“欲居九夷”,哪里是南山和丹江水库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