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新的一年开始了,工作室新一轮的课例研讨也拉开了帷幕,一切都按照计划开场了。安心地研读一个课例,安静地写一些文字,似乎没有比这更惬意的事情了。
我选择的是于永正老师课堂实录阅读卷的《月光曲》这篇课例。对于这篇课文我并不陌生,之前带五年级的时候讲授过这篇课文,那时对文本的解读较为浅薄,对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
人总是在不断的遇见,不断的学习。我认真研读了党玲芬老师的几篇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党老师说,要从横向的文本解读找到纵向的深度,如果我们选一个最精彩的点去深挖其精髓,那么学生就不仅仅是在学知识,而是经由这些经典,经受着精神的洗礼。
在研读于老师的这个课例之前,我查看了教材分析,《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爱戴之情。
选择编入教材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二是体会作者在叙事中进行恰当的联想,使文章的表达更加充实、感情更深刻。
有了对整体文本的了解,在悉心研读于老师的课例时,对准精髓,向深度挖掘。于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始终扣住情感的培养,在认识的不断深化中,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语言也“活”起来了,而这样的结果都源于课堂上字斟句酌的剖析,从“随便说说”来感知小姑娘的懂事,从“陶醉”到“苏醒”,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等等。
对于“联想”,于老师在紧扣课标的前提下,更是创设了自己独特的引导学生感受“联想”的方法,从读到学说、学写,由仿写到创写,在对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更是注意了读写能力的互相转化。
这样的课堂不正是真实却很有深度的课堂吗?在整节课的结束,训练得到了落实,学生确实有所获,于老师的指导有方,启发得当,学生的思维活跃、充分调动了知识的积累和语言到积累,呈现出来的优秀短文就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了。
于是在本次的课例研讨中设置了这样三个话题供大家一起讨论:
1.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2.结合自己的课堂,谈谈于老师讲“联想”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于老师在这节课中关于“语言训练”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希望自己带着问题深入研读,在一次次研读中,摸索规律,发现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