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的“武昌”,作为一个地名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
二千年前两汉时期,天下分十三个州,其中荆州下辖有个郡叫江夏郡,江夏郡的郡治(衙门所在地)在今武汉江北一带。江夏郡下辖沙羡县和鄂县等县,鄂县就是今天的鄂州,而此时的武昌却还无城垣,属于沙羡县。
武昌城的出现与人们熟知的三国故事“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密切相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刘备亲率大军攻占陕西汉中,随后在成都称“汉中王”。同时,命据守荆州的关羽讨伐曹操。关羽自荆州起兵攻打据守樊城的曹操的表弟曹仁,将其围困了8个月,其间,曹操派大将于禁率七路大军增援曹仁,关羽用计“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曹操不得不避其锋芒,一时间关羽威震中原,声望达到顶峰。但是关羽却轻视了孙权夺回荆州一统长江中下游的决心。
同年10月,孙权趁关羽与曹仁对峙于襄樊,后方空虚之机,一边向关羽示好,麻痹关羽,转头率吕蒙偷袭荆州,攻占了关羽的大本营江陵,并与曹操合谋夹击关羽。关羽被迫退走湖北当阳东南之地的“麦城”。这也就是三国故事中有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和“走麦城”的故事。
次年,关羽在突围时中埋伏被擒,孙权将其斩首,将首级送给曹操。关羽被杀,刘备十分悲痛,发誓报仇雪恨,孙、刘联盟宣告破裂。
与此同时,孙权为西防刘备东进,北御曹操南侵,于公元221年,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移到古“鄂国”即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取“都武而昌”之意,取名为“武昌”。在(今武昌)蛇山筑土石城,称为夏口城,同时也建筑了军事楼一座,这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黄鹤楼。于是,今鄂州当时叫武昌,而今武昌地区也成为当时军事重镇和江夏郡治的所在地,也开始有了夏口和江夏之称。
公元280年,两晋时期,改江夏郡为武昌郡,自此鄂州和武昌地名混乱开始了。
时间来到了南北朝,此时设置了郢州,郢州隶属江夏郡,郡、州、县治所同设在夏口(今武昌),从此夏口又有“郢城”之称。在当时今武昌地区可以叫江夏,也可以叫郢城,还可以叫夏口。
进入隋朝,情况变得更复杂了,因为郢州更名为鄂州了,此时,其郡、州、县的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夏口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江夏,郡县同名。而今武昌地区又多了一个名称,叫鄂州,没错,就是鄂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武昌和鄂州换名。而此时今鄂州地区一直是县级武昌,由于行政级别一直未变,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到了唐朝,情况更更复杂了,废江夏郡,江夏为江夏县和鄂州的治所。设有武昌军节度使,并扩大江夏城垣,自此,又有了武昌这一名称。
北宋时期,江夏属荆湖北路,为鄂州治所。南宋初年,荆湖北路军事中心由江陵移至鄂州,宋将岳飞曾镇守在此。此时,今武昌地区开始变为整个湖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地名有二:江夏、鄂州,但有人开始叫武昌。
元代开始设置行省制,而湖广行省开始诞生。武昌(江夏)是湖广行省、武昌路和江夏县的治所,为行省级大区域行政中心。自此,包括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明代设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衙门,衙址均设在武昌。1438年,设置湖广巡抚,随后又设置总督湖广等省军务和地方总兵官,所任巡抚、总督和总兵也多驻武昌;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鄂州市)9县1州。江夏县是武昌府的附廓县,此时武昌城内衙门云集,既有高于省级的总督衙门,又有省级的三司衙门,还有武昌府级、江夏县级官署,因此称之为“湖广会城”。此时的湖广行省范围已经变小,仅包括湖北和湖南两省。
到了清朝,湖南、湖北分家,但两省上设湖广总督,武昌府仍然是各级衙门荟萃之地,因其府衙始终在江夏县辖域内,且和县衙同城,故此时武昌与江夏并称,都指今武昌。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
如今的武昌位于长江南岸,与汉口、汉阳隔江相望。武昌依山傍水,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盛享“天下江山第一楼”美誉的黄鹤楼、户部街、武昌江滩……
武汉地铁5号线黄鹤楼站临近粮道街,在武汉百年校园小吃一条街,终于品尝到武汉人重口味的“油饼包烧麦”。说到油饼,它最开始是老北京的风味,以前在北方某些地方称之为果头,老北京人一般把它当作早点,就着豆浆或豆腐脑吃。综合南北口味再独树一帜的大武汉,索性把油饼和烧麦结合在了一起。
油饼和烧卖两者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关联,但一旦合二为一,神奇的力量似乎产生了,刚炸好的油饼金黄酥脆,包裹着烧麦味道刚刚好。咬一口会发现,口感层次十分丰富,油饼表面酥脆,且内馅松软有嚼劲儿,光是远远地排着队,也能闻到扑面而来的香味。
黄鹤楼,真的有黄颜色的“鹤”吗?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黄鹤”这种动物,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关于“黄鹤”的科学记载。现如今,鹤的种类一共有十五种,最有名的就是丹顶鹤。除了丹顶鹤以外,鹤家族里还有白鹤、灰鹤、沙丘鹤、赤颈鹤等。那么既然没有黄鹤,为什么要叫“黄鹤楼”?
这与一个传说故事有关。传说古代有一个姓辛的老板,心肠很好,多次留一个乞丐在自己的酒楼里吃饭喝酒,过了几个月后,乞丐想要报答辛老板的酒饭之恩,便用一个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个仙鹤,画完便没有出现过。而这只仙鹤仿佛活物一样,可以和着歌声翩翩起舞,这件怪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慕名来到这家酒馆,酒馆的生意逐渐好起来。 后来乞丐又来到了这家酒馆,辛老板想要给乞丐一些报答,但是乞丐却拿着一根笛子吹起来,同时那只墙上的鹤也飞了起来,乞丐就骑上黄鹤变成仙人飞走了。辛老板就用积蓄盖造了著名的黄鹤楼。
应该是娘道街赵师傅家排队买油饼包烧麦耽误了功夫,上到黄鹤楼里面,离闭馆的时间不多了。流动摄影棚里见到色彩热烈的图片,那是冬日黄鹤楼公园白云阁二楼天台扶手上,四只颜色各异的陶瓷虎趴在厚厚的雪堆上,和对面的黄鹤楼同框成景的照片。红的、黄的、白的排成一列,陶瓷的质感和大雪的白相映成趣,看来武汉的冬天真的冷,雪花超级大。
还有一对威武雄壮的虎尊正横卧雪上互相对视,背后的黄鹤楼明楼俊秀,清楼奇特。那些以古代青铜为造型的陶瓷虎尊,红、白、黑三种底色,釉上镀金彩作虎纹装饰,颇有百兽之王的风范。”老虎来,就会有‘好柿发生’。”是啊!不比“羊”来了。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面写着第一个名小吃就是老通城的豆皮,记不住有无鸡冠饺了,我是冲着童年最爱那口鸡冠子去的,只不过鸡冠饺里面没鸡冠,个头倒是有点大,色泽金黄,面皮蓬松肉馅儿嫩,有香葱,武汉人“扎实”,馅大。原来鸡冠饺是用老面发的,整晚上发酵,店铺是几位看似已经退休了的老师傅经营,巷子干净,店外摆了几张座椅,坐满了人,一看多为外地人,就像我这样东张西望,外带一点小心翼翼。
记得出来黄鹤楼,就可以看见这条有点历史感的户部巷,具体位置在司门口,准确来讲是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浩瀚长江,南枕“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区,是一处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美食天堂,“来武汉必来户部巷。”
武汉人最大的创造发明在户部街小吃,就是“猪鼻子”插大葱,装象。夜晚户部街遭到热捧的这道小吃里面确实用了猪身上零部件,不过不是猪鼻子,是猪大肠。猪大肠里面插着一根大葱,烤箱里烤熟,连着大肠的香,还有山东大葱的香,完全拧巴到了一起,出炉先不卖,拿根线拴住了,挂起一排大肠插大葱不做风景都不合适了,论色彩,粉白粉红,直溜溜的,再露出一点翠色,倒是有点诱惑。人们安静的排队等候,指哪根取下哪根,刀片子飞薄,“啪啪啪”,一阵刀锋抖动之后,一根变成了两三行,入了食品盒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