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置身事内

本文大部分是能独立自明、不需要额外上下文的书摘,附以少部分个人理解。

河南GDP接近荷兰。中国省份之间的差距是远大于美国各州之间的差距的。美国最富的纽约州人均GDP也不过是最穷的密西西比州的2.3倍。

同样都是地级市,省会城市与一般城市的政治地位与经济资源完全不同。同样都是县级单位,县级市>县>市辖区。

中央的主要政治架构,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省、市、县三级都完全复制,即所谓“四套班子”。中央政府有财政部、省政府有财政厅、市县政府有财政局等。这种从上到下的部门垂直关系,被称为“条条”,而横向的以行政区划为界的政府,被称为“块块”。大多数地方部门都要同时接受“条条”和“块块”的双重领导。拿县教育局来说,既要接受市教育局的指导,又要服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通常情况下,“条条”关系是业务关系,“块块”关系才是领导关系,因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可以决定人事任免。

制度设计的一大任务就是要避免把过多决策推给上级,减轻上级负担,提高决策效率,所以体制内简化决策流程的原则之一,就是尽量在能达成共识的最低层级上解决问题。

若事情只影响本地,没有外部性,就该由本地全权处理;若还影响其他地方,那上级就该出面协调。这个简单的原则,影响着行政区划的大小,以及央地分工。

人口密度小的地方,行政区划就大。交通阻隔常常构成行政区界。语言也会影响行政区界。苏州、无锡、常州本和浙江一样同属吴语区,却与讲江淮官话的苏北一道被划进了江苏省。

处在行政交界(尤其是省交界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三不管,从红军根据地选址也能窥见一二。另一个原因是交界常为山区,交通不便不易发展。

撤县设区扩张了城市面积,整合了本地人口,将县城很多农民转化为了市民。也整合了土地,市郊县的大批农村土地被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或者说能以更低代价获取信息的一方,就有决策优势。在各国政府中,资深技术官僚都有信息优势,在诸多事务上比频繁更换的领导实权更大。

体制内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山会海”,因为客观上来说,确实有很多信息需要在很多级别间传递。另外,我国政府上下级之间与各部门之间的事权,大都没有明确的法律划分,主要依赖内部规章制度,也即各类文件。

公文共分15种,既有需要下级严格执行的“决定”和“命令”,也有可以相对灵活处理的“意见”和“通知”,还有信息含量较低的“函”和“纪要”等。每种公文的发文机关、主送机关、紧急程度以及密级,都有严格规定。为了防止信息泛滥,公文的发起和报送要遵循严格的流程。“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这也是为了减少产生无法落实的空头文件。

所谓权力,实质就是在说不清楚的情况下由谁来拍板决策的问题。行政和论文一样,不是客观题,虽然我希望是。

我国事权划分的一大特点是“属地管理”:一个地区谁主管谁负责,以行政区划为权责边界。这跟苏联式计划经济从上到下、以中央部委为主调动资源的方式不同。

招商引资时,“七通一平”产业园区,协助建设职工宿舍、提供公共交通服务,补贴和税收优惠,牌照开绿灯,政府投资撬动其它地方资金,都是地方政府能做的事。

承包指经营权转让。交完了中央的,剩下的都是地方自己的,因此地方有动力扩大税收来源,大力发展经济。坏处也明显,为避免落得一个更高的上缴基数和更吃亏的分成比例,地方政府有意不让预算收入增长太快。给地方企业违规减税,再通过其他诸如行政收费、集资、摊派、赞助等手段收一些回来,就可以避免和中央分成。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把税收分为三类:中央税(如关税)、地方税(如营业税)、共享税(如增值税)。同时分设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与地方财政部门脱钩,省以下税务机关以垂直管理为主,由上级税务机构负责管理人员和工资。这种设置可以减少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干扰,保障中央税收收入,但缺点也很明显:两套机构导致税务系统人员激增,提高了税收征管成本,而且企业需要应付两套人马和审查,纳税成本也高。2018年,分立了24年的国税与地税再次开始合并。分税制改革中最重要的税种是增值税,占全国税收收入的1/4。改革之前,增值税(即产品税)是最大的地方税,改革后变成共享税,中央拿走75%,留给地方25%。2002年所得税改革,原本地方企业交地方、央企交中央,改革后所有企业的所得税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改革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

增值税在生产环节征收,无论盈利与否,只要开工就会收。因为绝大多数税收征收自企业,且多在生产环节征收,所以地方政府重视企业而相对轻视民生,重视生产而相对轻视消费。各地竞相投资制造业、上马大项目,推动了制造业迅猛发展,加之充足高效的劳动力资源和全球产业链重整等内外因素,我国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污染和产能过剩另说。

2002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更加重视民生支出。结合上面的原因,来源减少、支出增加,所以开始搞土地财政。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之前,地方以较低价格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建设乡镇企业,所以土地收入占比很少。1998年发生了两件大事,城市土地的真正价值才开始显现。第一是单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第二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实施,规定了农地要想转为建设用地,必须经过征地后变成国有土地,这也就确立了城市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垄断权力。

这些年出让的城市土地中,工业用地面积约占一半,但出让价格极低:2000年每平方米是444元,2018年是820元,只涨了85%。而商业用地价格增长了4.6倍,住宅用地价格更是猛增了7.4倍。

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权层层上收,事权层层下压。基层政府的工程欠款会转化为包工头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讨薪事件。农村税费改革(典型是农业税取消)降低了农民负担,但也让基层财政更加艰难,所以之后的改革就加大了上级的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比如给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和教科书费,2003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与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等。

“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把我国五级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央—省—市—区县—乡镇)在财政管理体制上“拉平”了,变成了三级体制(中央—省—市县),缩小了城乡差距(纵向失衡),在浙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浙江比较特殊,浙江本身就有很多强县。在其它一些省份,导致更难以产生规模和集聚效应,经济增长反而放缓。

转移支付和特大城市两大争议,感觉其实都是公平和效率的tradeoff,争来争去也不能完美解决。

加入WTO,出口飞速增长的年代,制造业自然向沿海省份集聚,以降低出口货运成本。

土地财政,就是收土地使用权转让费。进一步,把与土地相关的未来收入资本化,去获取贷款和各类资金,将“土地财政”的规模成倍放大为“土地金融”。

实业投资要比金融投资复杂得多。基金经理从股票市场上买入千百个散户手中的股票,和地产开发商从一片土地上拆迁掉千百户人家的房子,难度截然不同。实业投资不是买卖股票,不能随时退出,且投资过程往往不可逆:未能完成或未能正常运转的项目,前期的投入可能血本无归。

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从银行贷款,2015年之前也不允许发行债券,所以政府要想借钱投资,需要成立专门的公司,常被统称为“城投公司”。比如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政府把生地给城投,城投拿去抵押贷款并做成熟地,政府回购熟地,城投用回购款和各种补贴还款。

政府搞城市开发和招商引资,就像运营一个商场。土地的开发可以分为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一级开发就是七通一平,二级开发是招商运营。一级没赚头,二级才有得赚。一般一级由城投负责,二级由万达这种负责。在很多中西部市县,政府财力和人力都有限,除了一些土地,没什么家底。因此有些地方干脆就划一片地出来,完全依托民营企业来开发产业园区,甚至连招商引资也一并委托给这些企业。这种企业,如华夏幸福,既负责一级,也负责二级。

地方政府的债务究竟有多少,没人知道确切数字。账面上明确的“显性负债”不难算,麻烦主要在于各种“隐性负债”,其中融资平台公司的负债占大头。地方债总体水平虽然不低,但也不算特别高。就算占GDP六成,再加上中央政府国债,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也不足八成。相比之下,2018年美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07%,日本更是高达237%。

地方债治理有几招。一,债务置换,用地方政府发行的公债,替换一部分融资平台公司的银行贷款和城投债,利率折半,期限变长,利息压力变小,信用级别变高,银行也更愿意把钱借给其它企业。二,推动融资平台转型,剥离其为政府融资的功能,同时破除政府对其形成的“隐性”担保。三,约束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影子银行),避免大量资金流入融资平台。四,问责官员,对过度负债的行为终身追责。

中国中央官员占比远低于主要国家。

地方主官任期有限,要想在任内快速提升经济增长,往往只能加大投资力度,上马各种大工程、大项目。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例,在一个城市的平均任期不过三四年,而基础设施或工业项目最快也要两三年才能完成。2016年之前,官员升迁或调任后就无需再对任内的负债负责。过度投资会助推产能过剩。。此外,出于政绩考虑,地方官员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常常偏重“看得见”的工程建设,比如城市道路、桥梁、地铁、绿地等,相对忽视“看不见”的工程,比如地下管网。

在庞大的政府工作人员群体中,“县处级”及以上的干部大约只占总人数的1%。平均来说,在一个县里所有的正科实职干部中,每年升副县级的概率也就1%。

政府投资和土地金融的发展模式,一大弊端就是腐败严重。腐败形式在不断变化。20世纪80年代的腐败案件大多与价格双轨制下的“官倒”和各种“投机倒把”有关;90年代的案件则多与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有关;21世纪以来,与土地开发相关的案件成了主流。

作者认为腐败可以与经济增长共存。美国在20世纪初的快速增长期也相当腐败。

如果一个理工学生精通了政治经济学,那他这辈子是不是就再也成不了大师了?他的思想遭到了污染。会质疑劳动的价值,质疑分配的合理,轻视而不再尊崇科学原理。

之前对基建的理解有些肤浅,以为只有道桥铁路、港口机场才叫基建。其实不是。产业园区,还有开荒生地,都是基建。

现代工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很强。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等企业的崛起,带动了上下游、整个光电显示产业链向我国集聚。市场大,利润就大,就能支撑更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显示面板行业一条生产线的投资动辄百亿,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拉低平均成本。因此新企业的进入门槛极高,不仅投资额度大,还要面对先进入者已经累积的巨大成本和技术优势。若新企业成功实现大规模量产,不仅自身成本会降低,还会抢占旧企业的市场份额,削弱其规模经济,推高其生产成本,因此一定会遭遇旧企业的各种打压,比如三星可以打价格战,夏普也可以到处搅局。

在一个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政府若投资和补贴国内企业,这些企业无法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来降低成本,必须依赖出口,那政府的投入实际上是在补贴外国消费者。

从简单产品(比如衣服),到复杂产品(比如轮船),就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显示面板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市场价格高涨时很多企业进入,供给快速增加,推动价格大跌,让不少企业倒闭,而低价又会刺激和创造出更多新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推动需求和价格再次上涨。也有可能会有新技术完全消灭掉现有显示技术,就像当年液晶技术消灭掉显像管技术一样。

与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的液晶显示面板行业不同,2010年,国内市场只占我国光伏企业销量的6%(这下是明白为什么出口转内需了,不转真的会死)。感觉光伏是占了欧美政治正确的便宜。因为当年(2010年前后)光伏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所以光伏的海外需求也离不开海外政府的补贴。欧盟的“双反”并未能挽救欧洲企业,除了在最上游的硅料环节,大多欧洲企业已经退出光伏产业。由于多年的技术积累和规模经济,光伏度电成本已经逼近燃煤电价(2020年前后,中国)。

可以看出一套发展模式,补贴,加速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待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本逼近旧技术之后,再逐渐降低补贴,同时对旧技术征税,加速其退出。

我个人认为,美式的风险投资基金,比中式的政府基金,更有效率。应该让更聪明的人去掌管资源分配。

私募基金对投资人资格、募资和退出方式等都有特殊规定,不像公募基金的份额那样可以每天买卖。General Partner的投资对象既可以是上市公司公开交易的股票(二级市场),也可以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一级市场),还可以是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一级半市场)。他们在镁光灯下,想必也是金融学生的梦想。Limited Partner负责出钱,常常是主权基金、地方退休金、地方养老金这种,在中国是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中国地方政府不可以直接去资本市场上做股权投资,所以在设立引导基金之后,也需要成立专门的公司去管理和运营这支基金,通过这些公司把基金投资到其他私募基金手中。在2014年改革后,国务院开始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贴。这些原本用于补贴和税收优惠的财政资金,就必须寻找新的载体和出路,不能趴在账上。因为新《预算法》规定,连续两年还没花出去的钱,可能将被收归同级或上级财政统筹使用。所以引导基金大爆发。比如2014年工信部设立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政府资金开始和社会资本融合,出现了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财政资源的重要现象。

我国引导基金有四个问题。一是财政亏钱不太好交代。二是出于地方利益想将GP投资位置限制在本地。三是中国私募就不行,只有引导基金募不起来。四是抠门,没有给GP足够的薪酬。

城市化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是非常有效的融资手段。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可以积累以土地为信用基础的原始资本,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特有的城市土地国有制度,为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创造了条件,将这笔隐匿的财富变成了启动城市化的巨大资本,但也让地方财源高度依赖土地价值,依赖房地产和房价。房价连着地价,地价连着财政,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于是经济增长、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

“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人。地价要靠房价拉动,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所以土地的资本化,实质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支撑房价和地价的,是人的收入。忽略了人,忽略了城市化本该服务于人,本该为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化就入了歧途。”虽然有很多中间环节,本质上来说,是地方政府把地“卖”给了地方常住人口,城市就像一个自循环的商场,一家店铺的店员,会在其它店铺消费。大家的需求花样越多,经济链条上能容纳的人就越多,年轻人施展拳脚的舞台就多,商场就越热闹。如果一个地方没有人气,终端就没人买账,“商户”也就不会入驻,所以西部的招商引资困难。去大城市的本意想必是提高生活水平,但现在看来,恐怕背道而驰。

类似的道理,如果进城的年轻人绝对数量变少,那么一定是会导致房价下降的,整个商场也会不如以前热闹。

2019年有超过2亿人虽然常住城镇,却没有当地户口,不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因为这些服务的供给是按户籍人数来规划的。

2003年后的十年间,为了支持西部大开发并限制大城市人口规模,用地指标和土地供给不但没有向人口大量流入的东部倾斜,反而更加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倾斜。然而这种土地倾斜政策并不能改变人口流向,人还是不断向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集聚。我想这是吃喝拉撒和工作意义之间的取舍。

消费占美国GDP的七成。2008年危机前房价越高的地区,危机中消费下降越多,经济衰退也越严重,失业率越高。高房价造成居民高负债,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感觉早就被透支了。这也符合哲学原理吧,哪有免费的午餐呢?怎么就凭空城市化了呢?是吧。其实是透支了了一整代人的奋斗。即使如此,这个买卖也已经足够划算了,算是地方政府和第一代新市民的双赢,或许。

车是房子之外最贵的消费品类,对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约占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车是典型的奢侈品(至少在中国),需求收入弹性很大,收入增加时需求大增,收入减少时需求大减。很适合作为我国的消费力指标。

我国住房按揭首付比例一般高达30%,而不像美国在金融危机前可以为零,所以银行风险小。除非房价暴跌幅度超过首付比例,否则居民不会违约按揭,损失掉自己的首付。可以用国家调控工具的角度来看待首付比例。银行风险小,其实是因为风险被贷款的韭菜分摊了。贷款不良率低,也就意味着多了一群老老实实还一辈子债的人。

概括来说,首付比例,低金融衍生品嵌套(我国住房按揭资产证券(RMBS)总量占按揭贷款的总量约3%,而美国这个比率为63%),外国资本难以参与我国的住房市场,这三个原因使得在我国,房价下跌造成大范围危机的可能性降低。我觉得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几千年驯化的面对权力时的民族奴性。

所以什么是软着陆,软着陆就是房价在贷款者接受范围内缓慢下降,由贷款人去承担这些损失。

低收入人群想要提高收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到经济发达城市打工,这些城市能为低技能工作(如快递或家政)提供不错的收入。若人口不能自由流动,被限制在农村或经济落后地区,那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拉大,地区和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也会拉大。目前,我国人口流动依然受限,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推动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模式是重要因素之一。重土地轻人,民生支出不足,相关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养老等)供给不足,不利于外来人口在城市中真正安家落户,不利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中谋求更好的发展。地方政府长期倚重投资,还会导致收入分配偏向资本,降低劳动收入占比,对中低收入人群尤其不利。

在美国,州与州之间虽然规模差别很大,但人均GDP差别很小,GDP高的州人也多。经济前三州是加州,得州,纽约州。理想的状况是达到地区间人均意义上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均衡,关键是让劳动力自由流动。人的收入不仅受限于教育和技能,也受限于所处环境。目前城镇常住人口只占总人口的六成,还有四成人口在农村,但农业产出仅占GDP的一成。四成人口分一成收入,收入自然就相对低。目前改革的方向已经是让资源更加自由流动(具体来说,就是方便农村人进城和生活,方便农村地流转)。

如果每代人的收入都远远高于上一代人,那人们就会更看重自己的劳动收入,继承自父母的财富相对就不太重要。如果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收入都在快速增加,那么大家对贫富差距的感知就会很弱。人力资本无法在代际之间不打折扣地传承,但房产和存款却可以。当经济增速放缓、新创造的机会变少之后,仇富、拼爹就来了。

债务能让一件事提前做成,甚至是必要条件。比如企业刚创立,不借钱也就无法生产产品。普通人不借钱没法买房。债务源于人性:总想尽早满足欲望,又对未来盲目乐观,借钱时总觉得将来能还上。

若债务太重,收入不够还本,甚至不够还息,就只能变卖资产,抛售的人多了,资产价格就会跳水。若抵押物价值跳水,银行不得不大幅缩减甚至干脆中止新增信贷,导致债务人借不到钱,资金链断裂。

一个部门的负债对应着另一个部门的资产。债务累积或“加杠杆”的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商业往来增加的过程,会推动经济繁荣。

美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在1950年只占GDP的六成,而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已经超过了GDP,且银行自有资本占资产规模的比重下降到了5%左右。换句话说,美国银行业在用5块钱的本钱做着100块钱的生意,平均杠杆率达到了20倍。

土地和房子就是最好的抵押物,不会消失也不会跑掉,价值稳定,潜在用途广,就算砸手里也不难转让出去。因此银行喜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也喜欢做居民按揭。

银行可以把各种按揭贷款打包成一个证券组合,卖给其他金融机构。频繁的金融活动并没有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反而给经济带来了不必要的成本。大量金融交易都是业内互相“薅羊毛”,所以“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大量投资硬件,高薪聘请人才,导致大量高学历人才放弃本专业而转投金融部门。

一家德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发行用美元计价的债券,借入美元,然后再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的房贷抵押证券,钱又流回了美国。

大量资金的涌入增加了资金供给,而企业投资需求不足又降低了资金需求,所以发达国家的长期实际利率(扣除物价因素)在过去40年间一直稳步下降,如今基本为零。因为缺乏能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各种短期投机便大行其道,所谓“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房地产泡沫”一个接一个。这种低利率环境也把大量追逐回报的资金推入了股市,推高了股价。


我国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银行是金融体系核心,规模大,杠杆高,又涉及千家万户的储蓄,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受严格监管。若某房地产企业愿意用10%的利息借钱,银行想借,但我国严格限制银行给房企的贷款量,怎么办?银行可以卖给老百姓一个理财产品,利息5%,再把筹来的钱委托给信托公司,让信托公司把钱借给房企。在这笔“银信合作”业务中,发行的理财产品不算银行储蓄,委托给信托公司的投资不算银行贷款,所以这笔“表外业务”就绕开了对银行的监管,是一种“影子银行”业务。

有借钱需求的公司很多,愿意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老百姓也很多,所以“影子银行”风生水起。相关的监管措施效果有限,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限制了“银信合作”业务,“银证信合作”业务又兴起:银行把钱委托给券商的资管计划,再让券商委托给信托公司把钱借给企业。管来管去,银行的钱到处跑,渠道越拉越长,滋润着中间各类资管行业欣欣向荣,整个金融业规模越滚越大。资金在金融系统内转来转去,多转一道就多一道费用,利息就又高了一点,等转到实体企业手中的时候,利息已经变得非常高,助推了各种投机行为和经济“脱实向虚”。

低利率既能减少利息支出,也能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增发货币也能维持稳定温和的通货膨胀,随着物价上涨和时间推移,债务负担也会减轻,因为欠的债慢慢也就不值钱了。

量化宽松,央行增发货币来买入各类资产,可以托住资产价格,同时为经济注入流动性,让大家有钱还债,缓解债务压力。

债务货币化。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去刺激经济,由财政部发债融资,央行直接印钱买过来,用无利率的货币替代有利率的债务。

虽然房价上涨会增加有房者的财富,理论上可能刺激消费,降低储蓄,但大多数房主只有一套房,变现能力有限,消费水平主要还是受制于收入,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并不明显。

要想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只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是不够的,必须让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份额才能提高。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继续推进城市化,让人口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聚。

我国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城市化过程中“重土地、轻人”,招商引资竞争中“重规模、重扩张”,经济结构上“重投资、重生产、轻消费”。

经济发展的核心原则,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国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市场都不完善,法制也不健全,私人部门很难克服各种协调困难和不确定性,政府和国企于是主导投资,深度介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平时听的市场、法制、营商环境等术语,阅读本书后现在成了一个体系,其实就是招商引资那一套)。

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当时国际局势紧张,为了备战,中央决定改变当时工业过于集中、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局面。。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改制以后,各地区各行业中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民营工业企业,其技术基础很多都源于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国营工厂。这种分散化的乡镇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培训农民成为工人。

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关键一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评价地方主官,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升迁考核。各地政府不仅要在市场上竞争,还要在官场上竞争。“地方分权竞争+中央协调”或“官场+市场”的模式,属于中国特色。

由“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是指,不再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还要承担多重民生和社会服务职能。

国家越富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往往越大,而不是越小,这一现象也被称为“瓦格纳法则”。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政府得力是国家繁荣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

欧美发达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最主要税种。发展中国家的税制大都与发达国家不同。收个人所得税需要强大的信息追踪和处理能力。与个人所得税相比,增值税的征收难度要小很多。一来有发票作为凭证,二来买家和卖家利益不一致,可以互相监督。理论上,卖家希望开票金额少一点甚至不开票,可以少缴税;而买家希望开票金额越大越好,可以多抵税。这些信息系统需要电子化、做好防伪,才好足额收税。

如果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生产投资型政府”就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原因有二。其一,与重规模、标准化的工业生产相比,服务业规模通常较小,且更加灵活多变,要满足各种非标准化、本地化的需求。在这种行业中,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投资和决策机制,没有多大优势。其二,“投资型”和“服务型”的区别并非泾渭分明。“服务型”政府实质上就是投资于“人”的政府。服务业(包括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力资本,政府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也就是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但因为服务业更加灵活和市场化,政府在这个领域的投入是间接的、辅助性的,要投资和培育更一般化的人力资本,而非直接主导具体的项目。

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生产率。对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来说,提高生产率的关键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其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一套分散化的决策体系,其中的竞争和价格机制有利于不断“试错”和筛选胜者。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有三大必要组件:掌握大量资源并可以自主行动的地方政府,协调和控制能力强的中央政府,以及人力资本雄厚和组织完善的官僚体系。这三大“制度禀赋”源自我国特殊的历史,不是每个国家都有的。

作者主张一事一议,而不是通用公理。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表面看,这是个工业生产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各国看起来都差不多。但看深一层,这是个农民转变为工人和市民的问题,这个演变过程,各国差别就大了。在我国,可行的政策空间和演变路径受三大制度约束:农村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公有制、户籍制度。所以中国的工业化才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城市化才离不开“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

只要学过经济学,都知道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能让国家整体得益。但整体得益不等于让每个人都得益。从理论上讲,即便有人受损,也该支持自由贸易,因为整体得益远大于部分损失,只要从受益方那里拿一点利益出来,就足够补偿受损方且有余。但在现实中,补偿多少?怎么补偿?往往涉及复杂的政治博弈。补偿可能迟迟落实不到位,最终是受益者得益越来越多,而受损者却屡遭打击。虽说平均值是变好了,但那些受损的人的生活不是理论上的平均数字,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抗和行动,这是保护主义的根源。

过去40年,我国的名义GDP增长了242倍,大家从每个月挣二三十元变成了挣四五千元,动作稍微慢一点,就被时代甩在了后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第一次接触政治与经济方面的书籍,收获巨大,兰小欢教授打开了我的另一个维度的视野,让我以经济发展、政府发展的角度...
    遗风月阅读 259评论 0 0
  • 第三节 纵向不平衡和横向不平衡 1、分税制改革之后,从全国总数来看,转移支付足够补上地方收支缺口。 2、但总数能补...
    宗观阅读 398评论 0 1
  • 第四节 激励相容 1、如果一方想做的事,另一方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好,就叫激励相容。 2、上级政府想做的事大概分两类...
    宗观阅读 469评论 0 2
  •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 1、图3-1总结了“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的逻辑。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拿走了大部分...
    宗观阅读 508评论 0 1
  • 《置身事内》,从书名就讲出了作者观察经济的视线和方向。书中认为,观察中国经济,就必须要先读懂中国政府,不能脱...
    一树树树阅读 455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