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屁股是怎么区分粑粑和屁的。
对粑粑与屁的辨别其实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简单。这件事需要经过多方合作。所有事物排出局部必须经过肛管,而肛管周围有内扩约肌、外扩约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等。
它们与大脑共同合作,不仅能让我们感觉到屁和屎什么时候来还可以分辨不同的触感和形状。当肠道滚滚而来,不明物体首先是内脏神经,它会敏锐感受到来自不明物体喷薄欲出的压力。内括约肌听闻立刻做出反应。
这时关键时刻来了。当呼之欲出的不明物体继续前进,来到躯体神经处,它会敏锐的察觉到这团东西压力不太一样。大脑接收到信号,下达命令,肛门外扩约机要立刻收紧,都不准出去。这一系列协同操作后,这场辨认活动便能暂告一段落。
但如果自肠道滚滚而来的并非固体,躯体神经经过判断告诉大脑不用担心,开闸行动将会继续。躯体神经压力变小、松松软软的。应该就是屁,大脑就会识别,那是屁, 夹着点慢慢放行,别被人发现了。肛门外扩约机听从命令慢慢开闸,气体们便会徐徐前进,从局部流出。
不过,这场多方参与的精密活动偶尔也会出错。在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拉肚子时,不明物体的成分会超出气体、固体的范畴,让躯体神经蒙圈,分不清到底是固体还是气体。
如果大脑没什么经验,就可能当作屁慢慢放出去试试水。于是肛门外扩约机就放闸,悲剧就发生了。不过幸好我们的大脑善于学习,通过多次的实践出真知。
一般来说,它能逐渐掌握区分粑粑和屁的奥义。
通过以上带有味道的分析,下次在公众场合憋屁和憋粑粑就不用怕尴尬了吧。不过要提醒的是,被憋住的粑粑和屁是不会凭空消失的。
它们会重新退回到肠道,然后再经历一番新的旅程。所以一定要尽可能的及时排放出去,憋出问题可就不好了。
毕竟像反复憋粑粑,不仅会让直肠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还容易让粑粑的水分进一步减少,变得又干又硬。
最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能轻易被肠道运动,括约肌和腹腔压力改变形状,可能会形成严重便秘。想拉出来呀,还得费九牛二虎之力,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肛裂和痔疮,严重的还可能形成巨结肠,也就是大便淤积在近端结肠肠管。最后落的需要灌肠治疗,甚至手术的下场。
而憋屁我们要知道憋屁有暂时性憋屁和长期憋屁两种。
暂时性憋屁基本都是原路返回,回到大肠内,等待下一次的释放。
长期憋屁会被身体吸收,大量气体堆积在大肠内,往下通不了身体就会找另外一条路。屁中的部分成分。会透过肠道粘膜重新被血液吸收。屁是人体内产生的一种废气。
其所含的氮、氢、甲烷等成分都是有害物质。憋住的屁,虽然没有破局而出,但它会积存在大肠里。如果长时间憋屁,这些有害物质排不出,会被肠道黏膜重复吸收,出现胸闷、腹胀等症状。臭气积在体内,会导致腹痛,使消化吸收的功能降低,甚至影响大便的排泄。
在理论上,憋屁还会导致肠道张力异常升高,可造成便秘,而人在便秘时,大肠内会堆积更多的有害物质,产生更多的废气。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如果长期不能排出体内的这些废气,会使体内的器官受到影响,特别是肝脏这类解毒器官的负担加重了。长此以往,会减弱肝脏的解毒功能。
总之还是那句话,有屁就放,有粑粑就拉,别再做忍者了。
如果你觉得文章说的有道理,就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朋友,泓樾大苏:传递健康养生知识,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