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之主题教学的内涵
我把语文主题教学的内涵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文本负载的言语方式、知识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个层面是指母语文化系统包含的民族精神、风骨情操等人文底蕴;第三个层面是指个体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长与形成。相比之下,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后两个层面是隐性的。不过,三个层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由这三个层面,衍生出主题教学要建立的三对关系。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整合的目的是要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整成一个“集成块”,个性与共性共融,从而形成立体的主题内容。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或发散主题下的系列话题,多角度获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比如几年前的一个秋天,看到落叶满地,我便在一年级围绕“落叶”这一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讲读课,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作文课,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综合实践课,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等等。下面就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辅,举例说明。
主要课文内容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进行比较品味。然后再采用朗读的手段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情趣。之后加入课外作品《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微笑飞上树梢;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住了,她们思考;秋天,她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不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诗意地欣赏我们周遭的一切吗?
当然,对于主题教学中“主题”的把握,一定要注意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就是说,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一定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让孩子得到相应的感受。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所认知的内容,是不能和高年级的学生相同的。
因此,这又涉及一个主题教材编排体系的序列问题--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同一教材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螺旋上升。这是编者必须要考虑的。而不是这个年级一个主题,下一个年级就不用“继续”探讨了。不同的主题之间也不是割裂的。从主题本身来讲,可以大而化之,可以小而化之。有时,每一个大的主题里也应该含有与之相关的小主题。一个个小的主题,也许是一节课落实的“点”,有时这个“点”需要一个星期落实;有时像植一棵“小树苗”需要几年的成长,甚至一辈子感悟。
就拿上面讲的“落叶”来说,其本身的主题内涵特别丰富,但却不能在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里“揠苗助长”。因此,对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定位要低,让“落叶”这一主题富有“情趣”,当作大自然给小朋友的最好的“贺卡”,适当暗含“四季轮回”的哲理。
如果在中年级,我想,我们可以从 “物质”价值的角度出发,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落叶的形状”--如手掌形的,羽状形的,椭圆形的等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引领孩子探讨“落叶”的色彩为什么会不同,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当然,“哪些作为药材”“为什么会变成肥料”等课题也会在孩子间开展研究的。最后写成的研究报告,就是很好的作文。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还可以继续提升,比如,“落叶”后面隐含着的,面对人生打击所带来的“寂寥萧瑟”甚至“悲凉痛苦”,我们应当如何取舍的人生态度。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如屈原的--“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如王勃的“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再比如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它们简直落尽了叶子”,以及他在病重期间写的《腊叶》的感叹。透过文字,再把这些不同年代、不同特点的作者作品,放在同一个时空进行讨论,一定别开生面。
如果再往上走,我们还可以从“落叶”的主题中反映人如落叶的一种“归宿”。于是,我们可以读日本作家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一夜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同样,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始于土地,归于土地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也许,这就是那片落叶向我们娓娓道来的生死轮回的真谛--高年级感受的这些,回忆童年学过的叶》,尽管是童话,但想起老师当年下课前的那段话,仿佛有时空隧道搭建起了精神成长的桥梁,于是学生轻松“行走”过来。如果继续往高年级走,我们还可以以“落叶”作为一种精神主题--“世界上没有相同的叶子”,参差多态,各有风貌,又是一个主题可以研究的。这又和当年研究叶子的形状的内容有了链接,并提升到哲学层面。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如果说整合是为了学生在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分辨自然人和社会人异同的话,积累则是在建立人和母语文化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学会分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也就是说,主题教学除了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唯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的心灵家园。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这个背景既包括母语文化和世界文化这个巨大的“场”,也包括母语文化的承继、世界文化的吸纳,还包括每个孩子成长的精神环境。
母语教育强调文化背景的渲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如同置身于一幅伟大作品的背景或者框架中,整体把握、螺旋渐进,让学生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知识和情感的大厦或者母语文化的画面主体,就会一点一点地被描绘出来,从而利用主题,在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中,完成一幅壮美深远的教育理想的图画。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如果说积累是强调对于文化的认同和传承,那么主题教学中的另一个层面是自省(自我的确立),就是强调对于个体人格或个性的养成。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我的基本立场是,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从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并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汲取自身成长所需养料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对主题思想的基本认同的前提下,又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