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人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需要的知识存量越来越大,同时人的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复杂。
那么是否存在一套有效的规则,让我们来面对如今这样又碎片又复杂的社会呢?
01 从学习上说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意思是,知识和技能越学越多,越学越杂;而事物的本质和道理,却是越学越少,越学越简单。
正如我们中学的数理化课本,它把一个那么复杂的世界,只用几个简单的概念和公式,就给表达清楚了,这就是道。
现在,我们每天面临知识爆炸、知识迭代,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而是建立一个知识网络,把这些散乱的知识,不断进行有序的连接。
现在请回想下,中学6年+大学4年,这整整10年的知识攀爬,你现在还能记住的知识有多少?
我相信,有的人记住的多一些,有的人记住的少一些,有的人可能几乎全忘光了,比如像我这样的。这其实不是谁比谁的记忆力好的问题,而是谁比谁掌握了更多的核心概念。
为什么有的人看完一本书,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并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而有的人看完一本书,合上书全忘了?
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没有概念。
我们常常和别人聊天,会遇到别人说的话,我们完全听不懂。比如,别人聊互联网金融,聊区块链,比特币,我就听不懂,甚至别人讲给我听,我还是听不懂,因为我对互联网金融完全没有概念。
信息只有附着在概念上,最后才能留下来。
学习知识,不是简单的记忆信息,而是要有框架。所谓框架,就是由一系列的基础概念组成的。
为什么“鸡汤”不被人待见,因为里面全都是道理,很少有真正的知识。所谓真正的知识必须是由一些核心概念组成的,有了这些概念,你才能横向贯通,举一反三。
回想一下,当初高考难不难?很难!对吧。如果让你现在再去看高中课本,是不是觉得没当初那么难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成长了,你比以前会学习了,你会抓核心概念了,你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自己了。
总结一下:
学习,不是学一肚子碎片知识,而是抓核心概念。
02 从社交上说
在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熵
比如,一杯开水,你放在那里,它的温度会逐渐降低,因为这杯水的熵在不断增加。
如果你在杯子下面加一个小蜡烛,从外部提供了一个有序的能量,于是杯子里的熵就减小了,它就能始终保持一个发热的状态。
再比如,你的办公桌只用不收拾,它就会变得越来越乱,这就是“熵增”现象;你有一天收拾了,并把文件进行归类,变得有序了,这就是“熵减”现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在一个封闭系统内,所有能量最终都会变成熵。
所以,任何一件事,我们要想使它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就一定要在这个事情的外部,建立一套明确的,可持续的规则。
社交,其实就是做个人品牌,而做品牌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品牌的要素一定要简单、要纯粹。所谓品牌就是瞬间联想、瞬间认知,就是看到一个名字、想到一个名字,在一瞬间联想到一个什么。
比如一提到王老吉,你马上就想到不上火,尽管它还有其它的功效,但是它不会去凸显那些功效,它始终是为了围绕着“上火”在做文章。
《道德经》里说:“少则得,多则惑。”
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你什么都想得到,结果最后不是面目模糊,就是一片狼藉。
比如,有一种好人叫“烂好人”。为什么我们说他们是“烂好人”,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好”并不纯粹。他们又想做自己,又不愿得罪别人,最后搞得自己很纠结,很不爽,对别人其实也是不好的。
郭靖与人打交道,从不会考虑太多,而是很纯粹的去帮助别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不求回报,反而最后他得到别人的帮助是最多的。
如果你帮助别人不是真诚的话,你内心的嘀咕和纠结,别人是能够感觉到的,即使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有芥蒂。
所以在社交中,外部规则的设定,一定要简单、纯粹。而做一个好人,就是最简单、纯粹的。为了避免自己一不小心成为“烂好人”,你可以每次都问自己三个问题,让自己的社交尽可能变得明确目的:
第一个问题是,我有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我要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为了得到我所要的,我能放弃什么?
这三个问题,可以让你在纷杂的环境中,回归到你最核心的目标上,既不会因为规避风险而丧失机会,也不会因为要抓住所有的机会而让自己陷入到巨大的风险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