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谈及营商环境,总习惯注目于税收优惠、审批流程、土地供应等有形门槛。然而,却常忽视另一种无形的利刃——舆论场域那口深不可测的“利刃”:它不见刀光却足以断企业之命脉,不见枷锁却能让品牌的努力付之东流。
舆论风暴一旦刮起,企业便如孤舟陷入惊涛骇浪。恶意谣言的病毒式扩散,其摧毁力远胜真实危机。就比如:2025年胖东来遭遇的舆论风波,有抖音博主在抖音发布视频,宣称在胖东来的买的红色内裤严重掉色,并导致隐私部位过敏,是此件在网络迅速发酵,导致红内裤厂家收到大量退货。给胖东来也带来不少影响,虽然胖东来就此次问题积极处理,对红内裤送去权威机构检测,并积极应对产生的各种问题,尽管最后的结果是好的,但是在自证过程中,胖东来不得不将巨大资源投入于“自证清白”的泥潭,损失已经造成。深陷无舆论环境的不止胖东来,还有农夫山泉被指“不爱国”、包装含有日元素等等。
舆论环境所酿成的信誉崩塌,其破坏力远超实体经营的重创。公众信心一旦瓦解,市场根基便如沙堡溃散。消费者用脚投票,投资者望风而逃,资本如潮水般退去。更可怕的是“网络审判”的提前定罪一一企业的产品、 务乃至股价,在法庭尚未落槌前,已在舆论广场被“民意”处以极刑。
并非所有监督皆为镰刀,理性批评实为市场清道夫。我们所理想的是一个既能明辨是非、又能容纳解释与纠错的理性舆论空间。唯有在“良性互动”与“理性对话”的土壤上,舆论才可能成为营商环境的晴雨表而非断头台——使企业能专注创新与竞争,而非终日惶恐于无端指责的突然降临。
唯有让舆论生态与实体经营共同沐浴在理性与公正之光下,企业才能卸下不必要的恐惧重担,昂首挺胸于商业文明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