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性
在我旧有的理念里,学习知识一向都是自己的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读书。读书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也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且,我的各种被自己认为是好的习惯同样是断断续续拼接组成的。所以,我会像同龄人一样反思自己的“失败”经历。那一天,在我读到一位民航前辈从业者的作品时,找到了答案。生活本就是充满了“反复”,这种“反复”来源于自身和外在世界的不确定性。我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很多经济模型的也要假设人是理智的,你我都知道这种自以为是的理智很可能在一次小小的冲突中化为乌有。很多“伟大的人”都在试图预测人类社会的命运走向,却保证不了明天的太阳是否会再次升起。
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
“遇到美好的事,快乐的去享受;遇到悲伤的事,再多走一步。”是我这些年来终于理解的一个简单道理。道理就是那么简单,简单实用的技能,也同样简单,无非都是重复,在旧有的基础上再做一遍,再做一遍,直到成为自己的习惯。
习惯这个东西,在我看来和机制(或者说制度)是孪生的。从出生带来的习惯都是基础版的,不足以支持个体在社会(社群)中长期稳定的生存。所以呢,后天的习惯就成了成长加强版。习惯没有好坏之分,哪怕是吸烟,也有可能带来好的结果,这种必然不必然导致什么必然结果。从特定的环境中,会孕育出特定的习惯符合性和习惯适应性。环境需要那样的行为方式,个体便会超那个方向演化,站在对立的角度看,更可能是被筛选。而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也在随时接受这种安排,那些器官和身体机能终会“屈从”的。
插入自己的一个小小例子。起初,在得到app上每天听本书栏目,分别推出了1.25、1.5、2、3倍速听书选项的时候,我轻蔑的认为,倘若有谁能听到1.25倍以上的速度,必定是疯癫了。可是在听了上千小时的专栏后,一天24小时内的有限注意力早已不够消耗,最终,我决定,从效率上下手。先后听了1.25、1.5、2倍速,现在,如若是发音清楚,必定是2倍速我才能接受,更重要的是,大脑是可以以这样的速度理解和处理信息的。
这件事还是需要一点深入思考的。倘若在我的知识体系构架中,缺少相应的环节和概念,以2倍速度输入信息,我想,无论如何我的大脑是无法高效处理的。而在有了基础构建的前提下,输入的转化率自然就会提高,并且是指数级别的,这和复利曲线应当是一样的。同样,与技能和知识的习得也是一样的,起初所有的概念都是未知,用未知理解未知,是在摸索的过程,随着未知变为已知,理解未知的速度和效率也在提高。当一个领域的现有概念几乎全部变为已知的时候,也是此种认知进入平台期的时刻,需要引入新的创造,改变赛道的窗口也就来临了。
积累
积累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力量。
无疑,积累这个抽象概念,对于人类发展有着莫大的作用。积累从形而上中来,却在形而下中展现。
在物质需求层面,我们有财富价值的积累;在精神层面,我们有思想智慧的结晶。这些脱离了物理属性和数学思维的简化抽象理念形成了我们对积累的初步认知。然而我们很少从哲学层面去理解他,因为哲学本身对于我们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贡献,同时,积累的哲学内涵,远不及其在形而下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展现的那样令人神往、充满诱惑的结果来的重要。
然而,在我们忽略其深层思考,追求财富结果的时候,同样跳过了积累的过程。所以,你会看到满大街的福利彩票站,梦想一夜暴富的人比比皆是,同时,到处售卖捷径和成功学方法反倒成了另一些的人积累财富的捷径。这些人对于财富的理解并不关心,结果对于他们来说,才是至关重要的且唯一的一件事。
思考的深度,绝不仅仅在于其结论。这个思辨的过程,更你是拷问自己,审视个体发展进程,甚至存在意义的本源性问题。对于财富积累,对于知识的渴求和理解,越过对存在本身的思辨,往往会陷入虚无。这种虚无更是一种心灵的缺失。倘若你曾目睹过解剖的尸体,或是解剖的动物尸体时能够联想到自己也如此这般躺在那里。你便更能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虚无有多么的似黑洞一般的深邃的可怕。(此处表达“食西不化”)
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曾经提及第一层思维和第二层思维。伊隆・马斯克常谈到的第一性原理。以及形而上学中的三层抽象(物理的抽象、数学的抽象、哲学的抽象)。都可以归结为苏格拉底导师对人本身的检审上,透过表象,窥探事物的本质。这之中,我们可以用归纳法,一一对世间万物进行检索审视,这种审视,是第二层的,是initial的,是共性的。需要对累加之上的外表,层层剥离,好比剥一个洋葱头。审视的过程是向内剥离,成长的过程是向外叠加,这种叠加是在上一层,内一层的基础进行累加。无论我们如何解读先人的思想,无论我们如何开辟后世的道路,认知的世界可能并没有一丝改变,正如电影《霍顿与无名氏》一般。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特定的星球,如果站在世界的角度看自己,生活真的没有什么价值;如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对表象的极致追求又会使我们lost.
《易经》有提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倘若我将一生大部分注意力投射在抽象的思辨过程中,我想,成为思想者的概率远远小于成为“疯癫”的概率。倘若我将一生大部分的注意力投资到对物质的索取,我想,成为“欧也妮・葛朗台”的概率也远远大于成为的“巴神”概率。上者,论及的是对事物属性的抽离,走向本质的过程。下者,是对功利和世俗追求过程的极度诠释。
思考良久,我们的路又在何方?形而中位。过度的探寻理性,会使我们茫然;过度的追求物质,又会使我们迷失。诚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历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即所谓关系,(广义上的关系应当涵盖所有的相关关联)兴许是我们上下求索过程中最好的定位。人作为一个节点,重要的是连接其它的点和点之间的线。将节点放置于一条现有的网络,或是将节点打造成一个新的网络,这是一种to be or not to be的选择。最终连接或者说寻求自己位置和相对关系才是一个节点具有现实意义的最佳策略。
我们是世俗的人,需要世俗的活,但不一定非要以世俗的方式。
不能再写了,写作这件事,如果不能让读者明白,反而产生更多困惑,多半是作者的脑子问题。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
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 《风中的纸屑》
终
成长,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唯一的选择,慢慢的躺下,小憩,醒来,发现世界还在那里,那么,继续前行。
有时,生活总是显的那么无助;有时,她又充满了幸福;生活是一种历练,有时,让你怯而生畏;有时,让你迫不及待的去拥抱她。害怕这个世界,却又离不开这个世界,这病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能够感知到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机制,哪怕是瞬间的行动和思维细节,是控制自己的第一步;然后能够刻意的去训练自己的行为和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意识,这是掌控灵魂战车的前奏。将训练的结果和过程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时,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期望必定会是高的。
这期间会付出代价,还会收获额serendipity.就像埋在地里的种子,终究会发芽,长大,结果,收获,枯败,腐化,重生。这重生是新一轮回的起点,是一种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