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高烧、头疼、嗓子像吞刀片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一药难求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以试一下中药。
新冠肺炎的病证,可以归类古人称之为伤寒的疫病。头是诸阳之会,是太阳经循行的部位,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主证之一。《伤寒论》载有对治的经方。**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风为阳也。及伤寒云,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以寒为阴邪,不能即热,郁而方变热也。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荣伤寒者,必恶寒也。气病者则麻,血病者则痛。风令气缓,寒令气逆,体痛呕逆者,荣中寒也。经曰: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阴阳俱紧者,知其伤寒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荣血不利也。《内经》曰: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者,寒在表也。风并于卫,卫实而荣虚者,自汗出而恶风寒也;寒并于荣,荣实而卫虚者,无汗而恶风也。以荣强卫弱,故气逆而喘,与麻黄汤以发其汗。
新冠得病初期,发高烧,头疼如斧头劈,不出汗,脉浮紧,就是麻黄汤证了,可以服用麻黄汤。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味辛温)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人(医统本作“仁”)散寒下气。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寒邪如太阳经);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风邪如太阳经)。与桂枝汤,解散风邪。
新冠得病初期,头痛,发热,出汗,怕风吹,脉浮缓的人,就是桂枝汤证了,可以服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
成无己云:桂枝用姜枣,不特专于发散,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荣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谓专于发汗,不待行化而津液得通矣。
李东垣云。桂枝汤。是阴经荣药也。闭卫气使阴气不泄。此药为卫虚也。
又云。仲景治表虚制此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为佐。如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乃制小建中汤。以芍药为君。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瞤,此治之逆也。
新冠得病后,由头、脖子疼痛漫延到全身疼痛,不出汗,烦、躁,脉浮紧的人,就是大青龙汤证了,可以服用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以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荣卫之风寒。麻黄、甘草、石膏、杏仁,以发散荣中之寒,桂枝、姜、枣,以解除卫中之风。
王文禄云:大青龙,麻黄汤之变;小青龙,桂枝汤之变。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许氏云:仲景治伤寒,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三方鼎立,若证候与脉相对,无不应手而愈。
王文禄云:大青龙,治风寒外壅而闭热于经者,故加石膏于发汗药中,尤为峻剂。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甘草(三两,炙。味甘平)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半夏(半升,洗。味辛,微温)
细辛(三两。味辛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加减法: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则止。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辛燥而苦润,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䭇(yì)。加附子温散水寒。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加所当也。
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内麻黄,内杏子。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之疾。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此以为胸满,非里实,故不可下,虽有阳明,然与太阳合病,为属表,是与麻黄汤发汗。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
病虽已利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邪气但在表也,与麻黄汤发散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
病虽已利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者,则邪气但在表也,与麻黄汤发散之。
喉咙是少阴经循行的部位,咽中疼痛是[少阴病]的主证之一。嗓子像吞刀片,就是少阴证了。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寒咽痛也。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者,桔梗汤。
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瘥;若寒热相搏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瘥,与桔梗汤,以和少阴之气。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味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味甘平)
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味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甘微寒)
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声音;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上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钚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葱味辛,以通阳气。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芍药之酸,通寒利。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
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