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台湾著名的企业家,靠卖大米白手起家,成为台湾首富,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被人尊称为台湾的“经营之神”,齐名李嘉诚!
他就是缔造了台湾最大民营企业“台塑王国”的王永庆。
经营之神的传奇人生
1、白手起家,16岁开店
1917 年,王永庆出生在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茶农家中,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那里土地贫瘠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曾祖父因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
当时,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
7岁那年,王永庆开始上学,当时连鞋都没有,书包则是用粗布扎的。每天,他上学前要先挑满水,放学后则要扛一袋50斤的饲料回家。
9岁那年,父亲不幸卧病在床,作为家里的长子,王永庆便开始帮母亲分担生活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聪明伶俐的他,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在嘉义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就碰到了困难,没有多少生意,原来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于是他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
可是这样一天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
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
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实惠,一来二往便成回头客。
经过王永庆的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据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发展到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至此,王永庆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问鼎台湾首富的帷幕,也就此拉开了。
2、成立台塑,被称为“塑胶大王”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
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
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时年38岁的王永庆接手了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
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他昏了头。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还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
1954年,王永庆和赵廷箴合作,创办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福懋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本额为新台币500万元,并在高雄市筹建PVC厂。
1957年4月,日产量为四吨的PVC粉工厂开始投入生产,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小的PVC粉工厂。同时,公司也更名为“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台塑”)。
半个多世纪后,台塑集团已成为营收两万亿、资产近三万亿的全世界第三大石化集团,其经营范围也从石化扩增到能源、医疗、养生、生技和环保回收事业。
之后,在塑料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料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
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台湾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
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股东10万人,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王永庆因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他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也开始被称为“塑胶大王”。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王永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3、积极投身慈善 助学救灾
王永庆认为有钱不去做公益,是一种罪过。
捐款方面,王永庆自己是不算账、也不宣传的,但有统计称,他一生为慈善事业总共捐赠了超过155亿元新台币,是台湾历史上捐款行善最多的企业家。
早在1984年,他就向台湾慈善机构捐赠了1亿元新台币,创下当时台湾私人捐赠的最高纪录。
2004年,王永庆提出在大陆贫困地区兴建1万所明德小学并设奖学金,捐赠金额达4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4242所学校。
2005年,王永庆在大陆启动“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为耳聋的贫困残疾小朋友进行植入手术,并提供相关医疗复建服务。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台塑集团捐助1亿元人民币,而王永庆以个人名义捐助1亿元人民币,成为当时个人捐助最大的一笔善款。
虽然王永庆十分富有,但他“抠门”的故事却令人津津乐道。一条毛巾用了27年、牙签要折断来使用、一口饭都不能剩……
因为这些“奇葩”事迹,王永庆曾被某知名网站评选为“全球十大‘最抠门’富豪”之首。对于自己的“抠门”事迹,王永庆解释,“从事企业先要有节俭的精神,这便是根。
4、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2008年10月11日,王永庆在美国视察,因心肺衰竭去世,享年92岁。
15岁创业的他,最后一刻还是努力工作,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就这样,一代“经营之神”王永庆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知识和他那辉煌的一生是永不消逝的!
总结
创造不一定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经营之神崇尚朴素人生观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
办厂项目,很多台湾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作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们一样攀登上事业的顶峰,但是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会激励我们每个在平凡生活中活着的每个人。
王永庆身上折射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通过勤劳简朴,顽强拼搏而白手起家的一代中国人的杰出代表,为民营企业跨国扩张探索了出路。
王永庆在奔波和操劳中走完了一生,在77年的奋斗中,他不但创立了一个企业王国,而且将赚到的财富回馈两岸人民,改善了几千万人的福祉,是辉煌而伟大的一生。
参考:制造界、李亚,《民营企业创业管理》、冯仑风马牛、大众日报·山东政事、华商韬略、砺石商业评论、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