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跟一个姑娘聊天,说起她对于一些行业大咖的感受:远远地看,觉得完美无比,而近距离接触后,发现很多时候都是知行不合一的,对外宣扬的和实际做到的,是两回事,就觉得这个大咖没有那么值得敬佩了。
这个话题里,有很多点可以聊,我今天想聊一下关于自我认知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对自己都有一些“定义”,这些定义里包含很多关于“品质”方面的内容,比如善良、勇敢、勤奋、脾气好、知性、孝顺、有责任心、热心等等,这些词很多都是褒义的。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自己人设的美好愿望。
大部分时候,我们在外人面前,都会展现这些美好的人设,并且,我们自己觉得,这些“自定义”人设,就是自己的品质。实际上,我们设定的自己和实际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举个例子:
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个孝顺的人,很少人会说自己是个“不孝子”吧。当然,平时我们也会时常想到父母,过年过节买点礼物什么的,给家里添置点东西,给爸妈干点儿活。邻居看到会说,这孩子真孝顺。
孔子说,孝顺最大的考验是“色难”,意思大致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这样,急起来跟父母发脾气,大吼大叫也是有的。如果按这样说,是不是我们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呢?
《围炉夜话》中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意思是说,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看发心,而不是看表面的行为。
我想说,我们内心是想孝顺父母的,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只是有时候也做了一些不太符合孝顺的事情,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继续走在做一个孝顺的孩子的路上。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知行不合一”的,不然王阳明也不会被称为“半个圣人”。我们看到别人的“知行不合一”,也不用觉得这个人就不靠谱,只是说得好听,起码人家发心高远,并且也在不断努力达到。
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梦想中的人设的路上,认清自己的差距,可以让我们更有“自知之明”。前路漫漫,一起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