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工作一多,人就容易乱,遇上经期前后,尤其不能集中精神做事,不是头疼就是肚子胀。在过去一个星期,早上一起来,就见到张玉石名班主任工作室已经在发出公众号内容,一看时间,原来在我起床前的7、8分钟已经发表了。是啊。哪有那么容易的成功,都是有娃的人,都是带班的人,起得早好过摸得黑。之前也是一早就完成了写作打卡,感觉重要的事情先完成了,轻松了不少。但也会有拖拖拉拉不想做,然后想着白天再积累素材,但是发现白天是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情的。到了晚上也是磨磨蹭蹭,直到最后,草草完成,还不如早上完成的质量高。
我是老师,也是妈妈,也是自己。我没有独立的书房,但是我有独立的书桌。早上正是阅读、思考的好时候。孩子6岁了,已经分房睡了,经常起来就跑过来,见到我在看书或写作。有时会吐槽我:“为什么起来了没有叫我(她总是想跟我节奏一样,做一样的事情。)?”有时高兴地会说:“妈妈早啊!”有时轻柔地会说:“妈妈起来了要叫我哦。”总的来说,小小书桌,对孩子正面作用很大。慢慢地,她接受了我起来就工作的状态,起来后不轻易打扰,而是在旁等待,或者去大厅收拾,“捣弄”自己的玩具,见到她自己的书的时候顺便安静看一下,这些我都没有太多地干预她。
昨晚睡前还特地看了《教师的使命》,书中提到教师的三个典型的职业困境——“没时间”读书、职业封闭性、职业枯竭。这几样看上去独立,也是环环相扣的,正因为职业的忙碌,教师没能花太多的时间在读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职业封闭和职业枯竭的现象。也就说,教师不管多忙,就应该多花时间在阅读或其他自我提升的方面,不然,容易在工作中忙乱、做出错误的判断、选择。越是忙乱的老师,越是多繁复无用功,学生也越辛苦。
书中还提到:“在青少年的自杀事件中,教师的子女是位于前三位的,实际上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第一位。”这真的要给老师们提个醒了。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教师的孩子却有着类似的烦恼。其实我们的孩子只是普通的孩子,她回的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不应该是受到怒吼、呵斥的地方。我们回的家也应该是温馨的、愉悦的,不应该是职业病的发展地和延续地。我偶尔会听到同行说,在校被学生气,在家被孩子气,很辛苦,所以他的家就成了职业病的延续地。我们的孩子不会因为我们的职业而变得特别懂事、特别听话,特别乖巧,他只是普通的孩子,也会犯错,也会迷茫、也会顽皮捣蛋、也会伤心难过。还是那句话,家长还是先爱自己吧。工作忙了,回家先泡好茶,和孩子喝几杯,说说话,不想说也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累了,我们先喝茶,你说我来听。”不想亲子共读,还有可以扫码播放语音,我们只需要陪伴在旁,和她一起指着书看。孩子学习不好、作业写不好,别只看到他的不好。我们先把自己卷起来,我们自己先来学习如何才能高效学习、高效工作,而不要用自己疲惫不堪的身躯、用沙哑的吼声去辅导孩子,这样出来的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我们必须爱自己,自己有爱,才能流向孩子,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才能教好孩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