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项目“水稻外交”——合作探究中促进学生对学科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文/陈小静

今天读了跨学科项目:合作探究课“水稻外交”——如何在合作探究中促进学生对学科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一、项目基本概况

1.面向对象:八年级学生

2.跨学科融合: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主导,整合地理、生物学两门学科内容,由三科教师共同设计

3.设计契机:

- 致敬袁隆平院士,将缅怀意义与学科学习结合

- 依托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背景,为“水稻外交”提供真实案例支撑

4.核心概念与问题:

- 核心概念:道德与法治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本质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应该以怎样的角色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 驱动性问题:如何结合一带一路背景,选择一批急需粮食援助的沿线国家或地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援助方案?

二、项目实施全流程

(一)入项阶段:建立认知与分组铺垫

1.情境导入:展示《饥饿的苏丹》照片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近三个月的全球饥饿新闻报道,以真实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粮食短缺的世界性难题,深化对“饥饿”的认知。

2.背景支架:提供中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已实施的援助举措案例,帮助学生初步理解项目背景。

3.问题拆解与分组:

- 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还能为世界做些什么?”,共同拆解问题并形成共识性子问题。

- 按“地理学家+生物学家+外交官+其他角色”进行分组,确保小组成员在学科视角上形成最大互补性,为后期深度合作奠定基础。

(二)子问题探究阶段:分步骤推进问题解决

1.子问题1:我们将为哪个国家提供援助方案?

-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通过案例解读引导学生建构“外交”定义,明确援助国家的选择必须基于外交关系。

- 针对“与中国建交的180多个国家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学生结合角色分工,发挥学科优势:从经济、政治(外交官视角)、地形地貌、气候(地理学家视角)等多维度筛选国家,小组内达成共识后,与其他小组分享并论证援助可行性。

2.子问题2:为了有效援助这个国家,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哪些信息?

- 学生确定援助国家后着手制定计划,因缺乏针对性信息收集方向,教师指导用KWL表归纳已知信息和待了解内容,明确探究重点。

3.子问题3:结合前期收集的信息和分析,我们如何做才能达到援助的目的?(合作探究课核心)

- 针对学生在援助策略上的分歧,组织全员微辩论,通过立论、攻辩、互辩等环节,深化对粮食援助策略的认识,融合多学科视角分析问题。

4.子问题4:我们怎样向他人介绍援助方案?

- 学生撰写方案文本,教师提供样例,明确关键要素(现状分析、援助目标、援助步骤、自我评估等)。

- 各小组方案形成雏形后,进行再次修订,完善内容与逻辑。

(三)出项阶段:成果展示与深度检验

- 以“新闻发布会”形式开展:各小组介绍援助方案,同时需回应其他小组的质疑。

- 此环节要求学生对跨学科概念和知识有深入理解,其表现直接反映项目过程中的素养发展水平。

三、合作探究课(子问题3)详细解析

(一)课堂设计理念

通过带有对抗性质的组织形式(辩论),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分析真实问题,在认知冲突与碰撞中深化对学科概念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学习目标

1.通过辩论活动习得阐述观点、引证论证等能力。

2.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分析援助策略。

3.履行专家角色职能,在思维交锋中提高沟通合作能力。

(三)课堂实施过程

1.探究形式确定:针对援助方案的分歧,组织正式辩论赛,以辩论形式加深对援助策略的认识,推进方案制定。

2.辩论前准备:

- 辩题:水稻援助应当“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

- 学生根据辩题见解填写立论记录表,从科技、经济、国情等多方面阐述观点,此过程既调用前期查阅的资料,也体现对相关学科概念理解的深化。

3.多学科思维碰撞:

- 组内辩论:承担生物学家、地理学家角色的学生,从援助国自然资源分布、水稻习性、气候类型、人文地理等角度论证;外交官角色则侧重从经济、贸易角度分析援助策略的效益,实现组内思维碰撞。

- 全班论证:若组内未达成共识,组织全班共同论证,引导学生在持续交锋中进一步加深对学科概念的理解。

(四)实施策略

1.设置指向核心概念的挑战性任务:

- 辩论活动随项目推进生成,其热烈性可规避部分学生参与度低或“躺平”问题,且对学生能力提出高要求(资料收集、立论撰写、辩论实施、过程性资料归档等)。

- 系列任务均从“概念深层次理解”和“跨学科能力培养”的高度设计,确保探究有深度。

2.引导学生像专家一样分析问题:

- 全员辩论兼具规范形式(正方、反方、主持人)与专业对话属性,既保证思维实质性碰撞,又维持合作秩序。

- 学生承担双重角色:辩论形式赋予的角色(一辩、二辩等)与项目所需的智力性角色(生物学家、地理学家等)。智力性角色要求学生深层次理解学科概念,像专家一样在交锋中互补协作,共同解决真实问题。

3.依托良性对抗指向深层理解:

- 合作探究的核心是听到不同声音,促进成员认知成长,这是组织对抗性活动的关键原因。

- 良性对抗看似竞争,实则通过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使学生既能形成共识(交集),也能包容差异(并集),将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落到实处。

四、项目核心价值

本项目以“水稻外交”为载体,将致敬袁隆平院士、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政目标与地理(气候、地形)、生物学(水稻习性)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合,通过角色分工、辩论对抗、成果展示等合作探究形式,推动学生从多学科视角分析真实问题,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深层理解、从学科割裂到跨学科整合的能力提升,体现了“在做中学”“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育理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