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自序中,通过对父亲离世、外出求学、走上创作之路等人生经历的描述,阐发了其创作呐喊的缘由,同时也勾勒了他自己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对游荡于当时背景中的自我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所以说本文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序言,他也是鲁迅一生的战斗思想和人生处境的真实写照,写满了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民族最深沉的热爱与忧虑。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是鲁迅最初的想法,到后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鲁迅为同胞们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麻木感到激愤和悲哀,由此他的学医之梦也彻底破灭了,同时也为他弃医从文进行思想启蒙做好的铺垫。
梦想破灭之后,鲁迅只能靠麻醉自己来排解痛苦,但这并不代表他放弃了理想,他的沉默正是要在黑暗中思索探寻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与钱玄同的交谈,让鲁迅对将来有了点点希望。于是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从那之后又相继发表了《药》、《明天》等。
鲁迅交代了创作《呐喊》的目的,一是对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发出的战斗口号;二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