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这个世界,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坦途就有坎坷,但能否在黑暗中寻到光明,在坎坷中走出坦途,其实全靠我们自己。
不论是在黑暗中寻到光明,还是在坎坷中走出坦途,实际上我们都是走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要经历两种状态:固定型心态和成长型心态。
网上曾经讲过一个孩子,因为学习好,总认为自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每天精力十足。可是高考那天,因为傲娇的心理,成绩不是很理想。尽管父母小心地安抚,但她承受不了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还是纵身跳下楼顶,离开养育她十八年的父母。孩子缺乏一颗强大的心理,变得脆弱易碎,把自己困在理想中的世界,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但是一碰到不如意事,就经受不了挫折,没有了承受能力,也就是没有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一本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的心理学书籍,作者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安妮。书中通过多个不同类型的案例,讲述在孩子遇到困境时,让孩子转变自己固有的心理状态,拥有成长型心理,让孩子的心理更有韧性,让孩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一、构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简称韧性,也被称为抗逆力、抗挫力、复原力、回弹力等。心理韧性是人应对与战胜挫折和逆境的心理力量。现在人们常说要反脆弱,反脆弱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心理韧性。
人的韧性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特质,它不能随着人的成长达到一个特定的程度。比如人长到18岁成年时,如果没有经历过困苦,那人的心理韧性也没有18岁成年人的心理,相反,如果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处于能自然地培养心理韧性的环境中,长大后,会拥有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是一个坚强的人。
生活中,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心理都不太能够应对困难和失败,当坎坷和挫折来到我们的面前时,我们感到无助、沮丧,甚至产生放弃的心理。因此,我们都需要刻意学习如何应对逆境,提升韧性。
二、固定型心理的模式
固定型心态是认为人的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天生的、固定的特质,上一成不变的,因此是否成功取决于人对自己天分的展示。所以持固定型心态的人特别重视和相信遗传及先天因素的力量。
那个高考的孩子,当家长表扬孩子学习好,还聪明时,实际上是给孩子贴上了某方面“聪明”的标签,孩子也觉得自己聪明,他非常在意这样的结果。
但是如果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或者做不好事情,被家长批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孩子把自己限制在“聪明”的框架里,长此以往,他的心理韧性越来越弱,经不起风吹雨打。
生活中,这种固定型心态的人很多,他们往往被贴上他人认为的某方面标签,他们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他们的心理也就形成了固定型心态。
三、如何运用成长型心理做出自己的选择
成长型心态上在智力、能力和品性是可变的素质,是可以发展的潜力,因此是否成功取决于人的实践和努力。
当一个孩子被表扬努力,他的心理已经具备成长型心态,只管努力,至于事情做得好不好,只取决于他是否做出足够的努力,和自我无关,因此被表扬努力的孩子,他们不惧怕挑战和失败,相反,只能督促他们越来越努力。
对那个高考失败的孩子来讲,他是想去一个他想去的大学,但是一次高考失利并不能代表失败,他可以对比成绩,再重来一次考试。
孩子因为缺乏心理韧性,使得他听不得其他人的只言片语。作为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再努力一次,让孩子有一个不惧怕挑战的心理,
1、家长自己建立一个成长型心态
家长的成长型心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比如你做了一道菜,虽然菜没做好,可是你要说,在做菜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烹调知识。这样不会让自己被没有做好的菜限制,埋冤自己,而是走出这道菜的结果,享受烹调的知识,这就是成长型心态。
2、用成长型心态表扬孩子
孩子希望得到表扬,因为孩子最想让家长说他聪明。那么一个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家长,他在表扬孩子时,不要说聪明,而是告诉孩子,聪不聪明并不是关键,努不努力才重要。这样孩子逐渐得到成长型心态,以后遇到挫折不会沮丧、放弃。
3、乐观的心态
家庭氛围能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心理状态。比如乐观家庭,事情发生时,家长总会用“杯子半杯满”的心态去对待,那么这种心态也会传染给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这种心态会一直伴随他。因为他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
4、教孩子认识技能
技能可以说是生存的手段,对孩子来讲,有了技能,就有了生存下来的本事。但这个技能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些社交和心理技能,而这些技能必须刻意地去发展。比如坚持不懈、对失望和失败的应对技能、接纳建设性反馈的能力等,这些都是构成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孩子拥有强大的心理韧性,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会给孩子带来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