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了《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561至580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
逃脱制约是指一个反应发生以后,如果立即除去某些刺激,则类似反应会增加。逃脱制约的缺点是为了产生良好的反应,必须提供使人不愉快的刺激。
逃避制约是指个体经由逃脱制约的历程,终于习知:当某一特定信号出现之后,必须先即时表现特定的反应(多数是受欢迎的行为),方能躲避嫌恶刺激。
应用逃脱或躲避制约,亦有助于班规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尤其是小学阶段。假若班规无法掌握,儿童行为没有章法,那么不管是团体活动或者课程学习,势必落空。
惩罚若确立在小孩子的认知上,则在促进良好行为上至少有两大意义:一是将功抵罪:促进良好行为的发生;二是刑期无刑:显现防范未然的功效。用体罚可以导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时,还反对体罚,那实在是罪过。事实上,正确使用惩罚,不仅可以改善不良行为,而且还可以促进良好行为。
家庭方面的应用分别在书写作业、分担家事、清洁工作、问候他人及生活作息方面有所体现;学校方面则应用在不良嗜好、交通安全、上学方面及作业书写。学校或家里若有惩罚规定,主要意义在于小孩子因它的存在不敢做坏事,行为中规中矩。这种因法律、校规而不敢违法乱纪的措施在行为改变技术上就是所谓躲避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