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在发年终总结的那几天里,我还在美国西部的雪地、峡谷和沙漠里不断穿行。由于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所以我也不打算以时间为节点写什么总结,只发了一条朋友圈:“2016年终总结:很多事情没完成,不总结”,就算应付过去了。
一眨眼,就快四月了,很多事情尘埃落定之后,不由自主地想要写一篇总结向上一个阶段告别。
X计划
当KkBLuE前辈给我推荐北大光华的X计划的时候,我突然就发现了新天地。于是写申请,填材料,要推荐信。一切都很顺利,提交申请之后,不久就收到了获取参加体验营的通知,而MBA面试就在活动结束的时候。
4月份,第一次租了正装去参加活动。报道的时候,发现60人里面绝大部分是经管类专业的,剩下的就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学生来自对外经贸大学,剩下的基本来自中财,清华,北大等学校,而北邮的就我一个。更让我意外的是,我发现我真的已经好老了,因为来的人基本都是大三的学生,研究生基本没有。这是一种很糟糕的信号:我已经老了。
三天活动非常的充实,参加体验营的小伙伴们都非常优秀。
最后面试的时候,和我一样报社会公益方向MBA的人只有3个,我知道我基本上已经没戏了。我是所有人里面最后一个面试的。面试的前半部分还蛮正常,直到一个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你们北邮的研究生出来工作工资是非常高的,你愿意放弃你的工作,去做公益吗?”。我知道,无论怎么回答,都很艰难。走出面试的小屋,我强烈地预感到我要挂了。
后来好心的KkBLuE前辈主动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午睡中迷迷糊糊的我告诉他我估计是挂了。他很着急,说我报方向怎么不问他。我也突然发现我自己有时候过于天真,过于固执。以为自己很善良,在公益组织工作过几年就会愿意投入全部去做公益,可是我还很稚嫩,对社会公益的理解,以及自己未来的规划并不清晰。
后来他帮我打电话问了北大的老师,从老师那得知我被录取了。他很高兴地通知我这件事,然而我并不怎么相信,可能是知道自己并没有表现好吧。后来的结果自然是没有拿到保送资格。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接受这个事实,去消化这个事实,反思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太天真是最主要的方面。我不应该刚愎自用地擅作主张去报社会公益方向。如果我咨询一下前辈们,成功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一些呢?
SCI
在上研究生之前,我天真的以为,我会写很多很棒的论文,会在学术界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后来发现,我连毕业都要靠科技论文在线。
在没有入学前,我对自己的期望是:
- 学会论文写作,发表SCI论文两篇,用硕士的时间,完成博士的毕业要求;
- 学会完整的项目开发流程,可以独立开发项目。
而现实是我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上课和寻找研究方向上,直到去年才勉强选了一个方向。
半年多之后,我完成了Open eXchange协议的设计,实现和性能测试,终于开始写论文。第一版本的中文版出来之后,修改了十多个版本才得到老师的一句:勉强算一篇论文吧。
第一次,老师们把论文投到了一个SCI期刊,被拒了。我自然很受伤。但是看到修改意见的时候,发现确实是自己写得太差,只好继续修改。又过了几个月,总算修改完成了,投了另一个SCI期刊,却石沉大海。
等待,是煎熬的。
终于等到修改意见之后,又经过了周期漫长的几个修改,总算被接受了。再看看研究生所剩无几的时间,另一篇SCI?简直天方夜谭。
回想发论文的事情,才发现做学术真的需要耐心,而我最缺乏的就是耐心,也不愿意等待,所以我大概是不合适,也没有什么做学术的天赋吧。而那个天真的我,在发水文求毕业的时候,已经死了。
CIIP
去年大年初二的时候,我收到了CIIP的Offer,这也是2016年春节最好的礼物,好几个月的准备和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回到学校,申请签证,学习英语,一直折腾到8月份才终于踏上了飞往硅谷的旅程。
第一次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简直生不如死。十多个小时之后,终于落地了。入境的时候,我连英语都说不利索,心里很忐忑,也很期待。第一天的我,被时差折磨得痛不欲生,走在去大华的路上的时候都差点睡着了。熬夜后的痛苦,毫无掩饰地表现在我的身上:心跳加速,脑袋沉重,头重脚轻,我不断告诉自己:坚持住。
调时差的痛苦很快就被新生活的美好冲淡。
这里有加州阳光,有盐水游泳池,有温泉,有漂亮宽敞的公寓和办公室,有蓝天,绿地和大海,还有满大街帅到爆的帅哥和漂亮的美女。我开始学会说:“Have a good day”, 开始学会吃沙拉,也开始天天自己做饭。但我过马路还是会提心吊胆,不习惯车让人,也听不懂Uber司机各种各样的口音。
慢慢的,我开始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过马路不再担心受怕,看见人会点头微笑,还有9点多上班,5点下班。
差不多半年之后,新鲜感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生活开始变得无聊,极度的无聊。周一到周五的夜里,大家都没什么事做。刚开始的时候,赶着校招,我还在夜里去18楼刷题。后来工作找到了,就再也不去了。从此我的夜生活也开始变的寂寞而空虚。
刚来的时候,我一直很纠结到底我要不要在硅谷找工作。但是慢慢的,我开始发现我不想留在这里,因为我不喜欢这里的寂寞。而且工作上,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因为无论哪里,搞科学研究的人都是极少的,而大部分人都在搬砖。最后再结合在谷歌工作的本科舍友的生活状态,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国。虽然这里有高大上的工作环境,有舒适宽敞的居住环境,还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但是我还是更希望我能够回到一个需要我的地方,去贡献更多的价值。这边太发达了,不需要我。
当然,CIIP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比如我丢过自行车,在Santa Monica海滩上的小店里买过40刀的浴巾,打球把眼镜打破了,在上眼皮留下小小的疤。还有在大年三十的时候,由于项目没钱以及其他原因,我在最后一天得到通知实习结束,要我搬出公寓,订机票回家。但震惊而失望的我并不会轻易放弃。
当天下午,写简历,写邮件,发消息,找面试。终于在Yoel的帮助下,找到了愿意面试我的团队。连续四次面试,还和Manager打了一通电话聊了一些深刻的话题,才得到了口头的Offer。那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周末,也是最忐忑的春节。煎熬到周一,终于等到了下一季度的offer。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遇到了现在这个近乎完美的组!这可能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完美的团队了。大家每天一起吃午饭,一起写代码,工作干劲十足,但是又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约束,人性化到了极点。
上周,我和Marc在一对一抱怨会上聊了聊未来计划,他问我想不想留下,我说我愿意留下来,因为我特别感谢这个团队对我这么好。他说:“你别着急做决定。你不要为团队想,为你自己想。周五之前,我等你答案”。我很感激,也很惊讶。
经过冷静的SWOT分析之后,我最终决定五月回国。当我愧疚地告诉Marc我的决定的时候,他微笑的说:你不用道歉啊,我很高兴你做了一个对你好的决定。这一刻,我深刻地感觉到The Best Boss Ever的形象(我们实习生一起送给他一个杯子,杯子上印着The Best Boss Ever)。
我觉得一个好的团队是那种每个人在团队中都能学习到很多,可以各自作出很多贡献,即使离开后,也都会有美好前途的团队。我们分工不同,个性鲜明,也各有追求,但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就像“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那样。
CIIP的生活让我学会了很多,学会了一个人在异国独立生活,打破了我对硅谷的幻想,对谷歌,Facebook等巨头的盲目崇拜,让我看清了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让我学会了更多在职场丛林生存的法则。那个年轻而天真的我,在大年三十的那天,已经被无情地扼杀,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加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的我。
书:《重构网络:SDN架构与实现》
从2015年开始写书,直到2016年7月左右,才把第一版内容的稿子完成。本以为疯狂修改的情况下,2个月能完成定稿。然而我又天真了。从保证内容的正确性,到整理思路逻辑,到表达方式,修饰手法,遣词造句等修改,再到最后的图表等格式的统一,前前后后我们总共花了快半年的时间来修改,每一章都经历了不止20遍的修改,直到12月底的时候才终于完成了书稿的修改。
终于交稿之后的我以为出版社的流程应该很快就能走完,然而流程又因为春节暂停了。
再重新开始走出版流程的时候,已经是2月份的事了。又经历了几轮审校,修改,还有封面设计,推荐序和推荐短语收集等等流程,最终定稿的时候已经3月了。本以为在我回去答辩的时候,书能上架销售,结果两会期间河北的印刷厂停止运行了,又一次拖延了。
等待,是忐忑的。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重构网络:SDN架构与实现》总算是出版了。
回顾往昔,发现自己以前真的蛮天真的,把所有事情都想象得很理想。比如我觉得我平时写博客和文章也不少,写书应该没问题。但直到自己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首先语言风格就完全不一样,也要根据受众来精心搭配内容,最后还要语言流畅,逻辑清晰,难度相当高。而且并不是所有技术好的人都能写书,写书对文字驾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我觉得我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总结
2016年是在象牙塔的最后一年,也是我逐渐踏入社会的一年。经历了很多事,做了很多改变,也适应了很多新生活。曾经那个天真的自己,真的已经逐渐退出舞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纯真却勇敢的自己。
这一年里最宝贵的事情其实是认清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打破了很多幻想,面对了很多现实。但我努力做一个知道世事险恶,却心存善良;了解人间疾苦,而热爱生活;深知前程未卜,却依然向往的人。即使我还很平庸。
新的一年,我需要保持写作的习惯,记录一些思想,记录一些情感。希望有朝一日,我还能写一本书,去传达我的思想,帮助别人,影响别人。感谢爷爷给我培养的写作和阅读的好习惯。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期待,早已出现在躺床上捧着世界名著的男孩的脑海。
等待,绽放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