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枫:1.工作坊的活动形式很简单,共读一书,课例研究,这些都是所有工作坊开展的活动,但很多工作坊都流于了形式,效果不太理想,我想我们差得就是在于运行和组织上,要有相关的措施,流程,制度等,将所有的细节规划好,这就需要一个头脑清晰的统筹者。2.让学生喜欢数学,需要提起学生的兴趣,发动内驱力,可以采用文化浸润,因为每个孩子都喜欢读故事。我们学校现在也开展了全科阅读,刚处于起步期,每个学生的展示水平不同,多数学生处于读的阶段,下一步结合范老师的讲座,给孩子做个规划,一步步地开展,先讲数学家的故事,(每个人找一个数学家);讲数学趣题;讲数学史的故事(让学生视野更开阔);自己写故事,讲故事(从所学的知识点任选一个去写)。另外,要给孩子创造平台,数学节,将数学游戏化,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每一次举办数学节,学生们都很期盼。数学游戏推荐:抢18.抢3和7的倍数,24点,数独,魔方。数独读物推荐:奇妙的数学文化。
张新蔚:收获有趣的课,张新蔚的《女巫的神奇帽》,属于数学绘本阅读课,结合一年级数的计算和找数的规律的知识;张齐华《墙面有多大》,张新春《轴对称图形》,设计一个软件,让学生找九的对称点,找得越精确得分越高,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想得高分的积极性,引出找对称点的方法。收获有趣的活动,一张A4纸最多能穿几个人。收获好用的点,每个学生发一版姓名贴(一版100个),喜欢班里谁的作品,就把姓名贴贴给谁。收获有用的技术:101ppt下的插件,tpack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张老师给我的总体感觉:喜欢探新。
谭念君:谭老师的三味课堂(数学味,思维味,文化味)非常有趣,如果我是学生会非常喜欢她的课。从她的身上学习到,备课是老师一生要做的事情,每天看到新鲜事物,感兴趣的优秀文章或图片,视频都可以截屏或保存,最后备份到自己的资源库里,有一天可能正好为自己所用。所有的好习惯,都需要老师的示范,如检验习惯,书写习惯,让我想起自己带的孩子,书写不端正,过程不完整等问题,就是自己没有做到一个好的榜样。也从谭老师身上看到了她的教学观念,比如教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教(谭老师的黄金比一课);现代的教学错误导向,全放手什么都让学生解决,老师是引导者,关键信息出不来时,还得老师出手;自己的课中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谭老师的轴对称一课,最终都没有挖到宝藏);热闹的课堂未必是好课堂,有时候我们的课堂需要静一静,给孩子们思考的集会和时间。最后针对团队的学到的,学演戏从小品开始,做研究从课例起步;评课要像开批判会一样,只讲缺点不讲优点。
黄丽君:名师的特质有一点是备课能力强。黄老师给自己布置的每学期听200节课,让我们意识到教学最重要的是抓课堂,进行课堂诊断。开工作坊需要做的:组建团队,主题设计,内容设计,研修方案设计,研修管理设计。研修成果七个一,一份微课题研修计划,一份研磨后的教学设计,一份课堂实录,一份成果论文,一份研修心得,一份成长感悟,一份研修计划。
屈辉:给人感觉就是一名游刃有余的讲师,讲得特别好。从她身上学到,当你到达一个层次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可以再进一步,他们的工作室理念取决于《大雁的故事》令人深刻,她的新四有好老师,有健康的身体,有和谐的人文环境,有美满的家庭,有学科话语权,让人认同。每个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如何找,就思考一下,我的课堂与别人的课堂有什么不同。教学上,不要进行大单元教学,研究不出问题,我们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就好,选定一单元不规定课时,让老师进行单元自主备课。屈老师在谈自己同时备课20节参加比赛的经历时,讲了分数化小数一课,让人意识到名师在背后付出的努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难怪他们的备课,他们的设计总是让人感叹,比如分数化小数,我们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停留在教材教参,交方法,怎么化,却忽略背后的原理,因为分母中含有2和5的因数,不含3和7。不愧是“臻理数学”。
张小娟:本土老师,一名语文老师也是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她说,我在教育上从不嫌麻烦,加所有家长的微信,先将家长发展成自己的战友。通过录视频发班群和家长沟通。也从她的讲述中,认识到“任何简单的事认真做都不简单”,凡事不要慌,一节课哪怕只做好一件事就好,也不要怕课堂上出错,课堂就是试错与指导。一句话,慢慢来的成果远大于急功近利的速成,所有的才华都是基本功的溢出。
邓小伟:本土数学老师,他讲述的两点戳到我,一是听评课,一节课很多时候听不出所以然,那我们听什么,就听老师们的评课,有水平的老师评课是有深度,更能引发思考;二是关于培根筑魂,我们的教育要思考下一代的教育,不能让他们的思想被侵蚀,我想起了班里的张李浩同学,在布置班级文化时,要求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张同学写到,要成为首富,要去美国,去看六星上将,当时看时只是惊叹平时不怎么说话的学生有这样梦想,现在想想是不是他的思想已经被西方文化侵蚀所影响,相对地有两个男孩子的梦想是关于小日子的,愿望中带着一种民族仇恨就不再多讲。最后邓老师留了赵玉平在讲唐僧扫塔时讲的四句话“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课后看了相关视频,讲的意思。
李国胜:主要讲了校本研修的策划与实施,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结合学校的情况,我们首先就缺少了专家引领,没有专家名师,就少了领头雁。他的讲座很接地气,直击现实,我们的校本研修就像他提到的有下面的问题,同质化倾向和低水平重复,缺乏规划随心随意,缺乏引领质量不高,不善总结鲜有提升。这样看来我们的校本研修是低质量的,高质量的校本研修应该是让老师们都有获得感。我们要采用任务驱动,听会的做出来,做好的说出来,说好的写出来,把好经验变成看得见的成果,要培养和发展本校的专家教师,这样才能将我们学校的理念传播出去。教学上,很多年轻教师都喜欢想当然,就像我,总觉得我教了,学生就学了,学生学了,学生就会了。比如考试时,老师拿到试卷一看很开心,题简单,好多题都是原题刚讲过,孩子肯定能考好,结果下来,发现好多人都没做对。因此课堂评价就很重要,我们要将课堂中嵌入评价任务,设计检测任务,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常亚歌:校本研修的负责人,点评了各组提交的研修方案,要求研修主题不用写修饰语,主题说明要求原创,只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写就行,不要抄课标等,不要用别人的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而且主题说明里面已经包含了研修目标,不需要再单独写。研修内容和方式在写小标题时4个字为好。不要用试探的词(如)另外文本和图表不要放在一起,可以附件。接下来,他带来关于校本研修的讲座,讲述了校本研修一词的来源,其实就是为课程改革搭桥建路,是校本研修资源包。常老师也非常关注工具的使用(如各种表格),所以平时要多留意一些好用的表格,重视板书,两次板书呈现,一次是预设的板书,一次是课堂实际生成。常老师说到研修形式中的一案两教,我觉得可以适用到我们的教研中。主张写作,可以助推我们的成长,写教育教学案例反思,我们天天生活在案例中,看你能不能发现。
李付晓:工作室的两项工作,进行学科研究和培养优秀教师,长期坚持才能出经验,出人才,出成果,团队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共同体,让每一个人受益。五能目标,课(能上课),学(能学习),研(能研究),写(能写作),讲(能讲座),相对应的要培养老师们的这五种能力。首先课堂是基础,教是教师专业发展之本,立足课堂开展教研。最终实现教学有质量,教研有成果。研究的数学课堂有七种课型,问题解决课,计算课,概念课,综合与实践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素材《面对巨人》。
卢春霞:语文老师,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她讲到教育的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教且学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推荐书《数学规定后的秘密》,家有大小孩的,一起读《南渡北归》。第二境界,教并育之,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培养良好的习惯。四大元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老师相对弱化的习惯是社交习惯,老师举例打车,司机一看一听就知道你是老师。同样我们的习惯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家人或学生,因此录课看一看自己的教学是不是自带一些小习惯,我们先打掉它,课磨一磨会上好,但习惯养成就不好改。第三境界教并化之,淬炼教学思想,我们要化民成俗,因为从小习得的一切都会化为自身,卢老师提到最早的胎教是开始于周文王的母亲。作为教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让学生有尺度;进行责任教育,让学生有担当;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有情感;进行立志教育,让学生有目标;进行人格教育,让学生有情操。要记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可以听一听聂政刺客的故事。教师要发展主要从读书,听评课,专业写作三个路径开展。
发现讲师们在做讲座时都会加入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自己的教学经历有什么,只是按部就班的工作着,不敢挑战自己。语文老师大情怀,你首先是一名教师,接着才是学科教师。自己的学校缺乏专家名师引领,我们应当寻求适合我们校情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能讲课的讲课,会评课的评课,会宣传的宣传,不必要求每个老师都参与讲课。切入点要小,事情要缓,按照自己的步调慢慢地整理累积学校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