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方面,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也值得深究和反思。有些教育理念,可能和当下流行的教育理念相悖,但不得不说,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会大概率更优秀。
分数很重要
现在普遍流行的一种观念是,孩子的成绩不重要,快乐成长才重要;分数是一种束缚,束缚了孩子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恰恰相反:分数重要,而且是非常重要。
世界互联网大会举办时,中国互联网圈内大佬聚会合影。
看看他们的身价,再看看他们的学历,就知道了。
为什么说分数很重要?
分数是竞争力的基础,是踏入门槛的准入证。没有分数,你连台都上不了,谈何竞争。
分数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综合考量体现。分数之高低,不仅仅关乎懂不懂如何考试,还关系到会不会学习,会不会弥补自己的短项。分数,和财富一样,是一个人勤奋、努力、坚持、上进、聪明的综合体现。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请你告诉你的孩子:分数很重要,要好好学习。
规矩意识
高净值人群的教育理念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
我们做读者调查的时候,采访过一位广州精英,她是一家金融公司的中层管理者,收入不错,她非常注重给孩子培养规矩意识。
例如起床。
小孩子都喜欢睡懒觉,很多时候,当妈的喊一次,不理,喊三次五次,还是不起床。
这位妈妈和孩子约定:我只会喊你两次,如果你在我化好妆之后,还是不起床,错过了校车,那自己起床吃早餐,自己想办法去学校,我不会送你。
她是这么说的,也一样是这么做的。当然,为了安全问题,她让孩子爸爸在后面偷偷跟着孩子保护。果然,孩子迟到了,被老师当众批评。每一次迟到,都是严厉的批评。
三四次之后,她只需要喊一遍,孩子就乖乖起床了,毕竟即使是小孩子,也不想天天挨批。他开始懂得了纪律。
这就是规矩意识。
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所谓成长,就是熟悉并遵守这些规律和守则,为人父母,就是要引导孩子培养规矩意识。
现在有一种被捧上天的教育,叫释放孩子的天性,很多父母理解为:
噢,释放天性,那就不管了,放养,爱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上学,这不是释放天性,这是释放恶性。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和自己的女儿有过五条规矩:
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做;
每天晚上8点睡觉;
严格看电视的时间;
吃健康食品;
不打孩子。
这一样是规矩意识。
一日三餐的饮食规律,昼出夜伏的作息规律,社会关系的维系规律。一个优秀的人,都有很好的规矩意识。
抗挫商比情商更重要
很多人鼓吹情商的重要性,和人相处得舒服,是最顶级的情商。而事实是,真正优秀的人,和人相处的时候,并不会让人觉得舒服。
乔布斯不会让自己的合作伙伴沃兹觉得舒服,张瑞敏一锤子把海尔冰箱砸个稀巴烂的时候,相信也不会让海尔公司那么多的员工觉得舒服。
参加过一个高级教育论坛,与会人员,十有九富,都在憋着劲儿,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或者,至少能把财富传承下去,不至于守不住。
在里面听到一个观点,很受欢迎:对孩子来说,培养他的抗挫商,远比情商重要很多。
所谓抗挫商,就是指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小说《相爱十年》里有一句话:没有所谓的成功,不死,熬过来,你就赢了。
从小学到高考,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就是一场持久战,能考上好学校的,很多时候,靠得不是智商,就是抗挫商:坚持、勤奋,愈挫愈勇,一次次过关斩将。
这种品质,在孩子以后的生活中,也尤为重要。《士兵突击》里,连长高诚对许三多说了一句话:
“过日子,不就是问题叠着问题?”
生活不是康庄大道,甚至不是丘陵,而是高山大海。没有抗御风涛的能力,一定会被拍死在路上。
也希望你这样告诉你的孩子:我们都还没到拼天赋的时候,能熬过去的,都是肩上能扛住东西的人。
从小训练孩子的财商
李一诺是前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现在的盖茨基金会的中国区负责人。
小时候有一次,李一诺和妈妈一起出去买菜,买完菜回来之后,妈妈看了一下钱包,突然说:那个老板少找给我两毛钱。
然后拉着李一诺回到商家,结果真是老板少找给妈妈两毛钱。
李一诺后来长大之后,对这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那个时候我就明白:哇,原来妈妈知道自己的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
这一习惯在李一诺成长的过程中,被深深烙下来了。长大之后,李一诺也时时刻刻清楚自己的财富价值有多少。
你只有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把钱花在哪些地方,能发挥最大用处。
这就是对孩子财商的教育。
很多家庭的孩子,未必知道钱从哪里来,也不清楚家里的境况,于是,熊孩子豪掷几十万打赏主播的事情,常有发生。
高净值人群非常认可犹太人对孩子的财商教育。
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了,他们非常注重从小给孩子传递财富理念。
例如明确孩子的物权理念:你的玩具是你自己的,你有权借给或者不借给别人玩;同样,别人的玩具不是你的,人家也有权不借给你玩。
例如成年之后,送给孩子一支股票:洞悉资本市场的起伏。
例如告诉孩子,钱不是万能的:挣钱是为了自我满足,财富是自我实力和价值的体现,但绝不是生活的一切。
这对我们一样有启示,对于孩子,不应该他缺钱了就给钱,要教会他怎么花钱。
其实这也是价值观塑造的一部分。一个人愿意把钱花在哪里,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
总之,你除了给孩子钱,也应该教育孩子如何花钱。
生活美感什么叫生活美感?
我去北京出差,会见一个很久未见的朋友,他在北京大学上班,是研究心理学的。他妻子在北师大上班,是博士。
前段时间,他们买了房。他们到处凑钱,也只能买一个差不多五十平米的。
但我去他家的时候,发现他们家真是很干净,面积虽然小,但处处透露着一种精致和讲究。
在这个大众都用蓝牙和手机外放听歌的时代,他们家居然还有古老的音乐机。
讲两个小例子吧。
他们家餐桌中央有一束花,这束花是每天都会变的。
我每天晚上去他们家吃饭,发现每天的花都不一样,时而玫瑰,时而月季,有时候又是菊花。
朋友告诉我:
他妻子是进行植物学研究的,每天都会从学校带一束花来,把家里的花换一换。不同的花,代表不同的心情,他们希望孩子能感觉到每天都有不同的美好。
另外,他们家每天吃饭之前,都会打开音乐机,放纯音乐,钢琴曲、古筝、箫或者是其它乐器的纯音乐。
音乐不仅能培养孩子的乐感,一样能让孩子在吃饭时拥有好心情。所谓幸福,难道不就是对一日三餐怀揣憧憬吗?
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生活中有些美好,是不期而遇的,是小小的,并非大量地拥有,才能让自己富足。在生活中,一些美好的小细节,一样能让人生富足而美好。
林清玄说: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所以,别老想着要给孩子买大房子、买好的玩具了吧,普通人一样可以让孩子富足:
陪他看夕阳;
陪他听一首他最喜欢的歌;
陪他在海边玩泥沙;
陪他去山上看星星。
总的来说,幸福的家庭大多类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教育是起点的学问,起点决定了终点。
当你觉得生活针对你时,可以去看看那些活得很好的人,是如何熨烫生活的,也许你会发现,并不是生活在针对你,而是你在针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