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95篇《郑风 溱洧》
【原文阅读】
溱zhēn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nǚ,方秉蕑jiān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ú,且qiě往观乎。洧之外,洵xún訏xū且乐lè。维士与女,伊其相谑xuè,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jiāng谑,赠之以勺药。
【译文参考】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流淌向远方。男男女女城外游,手拿蕑草求吉祥。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毋相忘。
溱水洧水长又长,河水洋洋真清亮。男男女女城外游,游人如织闹嚷嚷。女说咱们去看看?男说我已去一趟。再去一趟又何妨!洧水对岸好地方,地方热闹又宽敞。男女结伴一起逛,相互戏谑喜洋洋,赠朵芍药表情长。
【字词注释】
(1)溱(zhēn)、洧(wěi):郑国两条河名。
(2)方:正。
(3)涣涣:河水解冻后奔腾貌。
(4)士与女:此处泛指男男女女。后文“女”“士”则特指其中某青年男女。
(5)秉:执,拿。
(6)蕑(jiān):一种兰草。又名大泽兰,与山兰有别。
(7)既:已经。
(8)且(cú):同“徂”,去,往。
(9)且(qiě):再。
(10)洵(xún)訏(xū):实在宽广。洵,实在,诚然,确实。訏,大,广阔。
(11)维:发语词。
(12)伊:发语词。
(13)相谑:互相调笑。
(14)勺药:即“芍药”,一种香草,与今之木芍药不同。《郑笺》:“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15)浏:水深而清之状。
(16)殷:众多。盈:满。
(17)将(jiāng):即“相”。
【诗歌赏析】
这首诗好像就是写了一个古代的情人节,或大相亲的场面。
诗中交代了时间,初春时节,春水涌流的时节;地点,溱洧之外。开篇是一个全视角的总场景:哗哗流淌的河水边,是无数手拿兰花欢笑的青年男女。参加欢会的青年人之多,不可胜数,可谓熙熙攘攘,茫茫人海。这是下面一对情人相会的大背景。
紧接着,镜头一转,用了定点视角,将光圈固定在一对青年男女的身上,展现了他们交往的详细过程。“维士与女,伊其相谑”,从这一对少男少女的偶然相识,到二人相约同行,再到相谑,相赠爱情花,把相亲相爱的全过得进行了艺术化的忠实记录。接下去,又是一个全视角的放大镜头,无数的“士与女”正互赠芍药,定情嬉笑。这样鲜明的画面感,可以说是一个很唯美的专题纪录片。
这首诗很美,美在春天;美在爱情。诗人开篇就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表现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风骀荡的情景。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人们告别这肃杀的冬气,祈盼新春万事吉祥如意。
从自然到人、从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顺理成章,毫不突然。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
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又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
尤其美的是两枝花的俏丽出现:“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溱洧》的反思探讨】
关于芍药
唐宋人诗词里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四月移花带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俗语里有“春牡丹,夏芍药”,可见芍药是在农历四月开花,而不是在三月三日的上巳节。
有些学者多主张“赠之以勺药”的“勺药”,不是今天的芍药花,而是另一种香草。但是,古气候学家竺可桢曾指出并论证过古今气候的变迁,《诗经》时代北中国比现在温暖许多。《诗经》时代的芍药花期比现在早一个月,也不是没有可能。现在男女恋爱,流行送玫瑰花。《诗经》时代,却流行送芍药花。
古往今来,人们喜爱芍药,不仅因为它花冠硕大、花色艳丽、花型丰富、花姿优美,而且也缘于她美好的象征寓意。
芍药的花语是美丽动人,思念,依依不舍,难舍难分。芍药又称“将离草”,它主要是男女之间交往,在离别的时候赠送用来表示依依惜别之情。芍药的花语代表相爱的人之间的依恋和不舍,这种情感十分真挚,有浪漫的色彩,又略带伤感。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很多人把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就写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这个情人节由唐明皇和杨贵妃来做形象大使,确实已经深入人心。
不过,《诗经》时代的情人节比这要古老许多。那时候就的情人节是上巳。孙作云先生的文章《诗经恋歌发微》,有助于我们认识《诗经》时代的情人节。《诗经恋歌发微》以民俗为线索,通过对《郑风·溱洧》等十五篇《诗经》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诗经》中许多恋歌与上巳节有关,指出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禖、祓契于水滨以求子,仲春之月的会男女、祀高禖与三月上巳原来是同一个节日。
《诗经》中有许多恋歌是在这节日里唱出的。文中还指出,以《郑风·溱洧》为代表的“这种恋爱绝不像是一两个人的私下密语,而是在一个男女聚会的节日中进行的”。《关于上巳节二三事》一文则追述了上巳节的起源以及它在后代的演变。
很多人对于上巳节的印象可能来自王羲之《兰亭序》,但这已经蜕变为文人墨客表现风雅的道具,更接近上巳本色的应是杜甫《丽人行》里所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阳春三月,万象皆新,草木疯长,阳光明媚,丽人们徜徉河边,临水照花,爱慕者们在努力追随、接近……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环境,正是爱情生长的温床。
这首《郑风·溱洧》的开篇便是如此。“溱与洧,方涣涣兮。”简简单单七个字,传递给我们多少欣喜、兴奋和欢乐的气息!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人的活动周期和自然界成对应关系,寒冷的冬天是蛰伏的季节,冬天里我们裹着厚重的衣物,手脚都不灵便,思维也冻结了,难以创造和表现。
春天到来,阳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磨薄了少女们翠绿的衣袖。脱去一冬的重负,束缚太久的手脚急需舒展,蛰伏已久的心灵渴望飞扬,人们如何能不起舞和歌唱!听哪,郊外的溱河和洧河解冻了,人们听见那河水如同我们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如何来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呢?人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奔向河边,在河边飞跑,彼此诉说内心的喜悦。爱情和喜悦之情一起在心灵里疯长,陶醉在这一片春光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短短十四个字为我们勾勒和呈现了一副欢乐祥和的游春图。“溱与洧,方涣涣兮。”这七个字吹响的是春天的号角,勾勒出了这幅永恒的中国文学游春图。
而春和景明,男女游观,互相赠答示好, 女孩也会大胆地发出邀请。坦诚、率真,正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色。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这种健康和温暖的文化气息也真是令人神往。
参考资料:
《中国经学思想史(第四卷)》,姜广辉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3月
《之子于归:檀作文诗经讲义》,檀作文,岳麓书社·浦睿文化,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