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翰中 建议思考时间:1分钟
“知识”付费这个概念,应该是这几年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知乎、分答、得到、喜马拉雅,也算得上是这一概念的始作俑者。为什么这么说?就需要提及“知识”付费时代下的烦恼。为什么我花了钱买了那么多的“知识”,可还是觉得很焦虑?当我们接受“知识”付费的时候,其实这里隐含着一个虚假的假设,就是知识是可以花钱买来的。如果你忽略了这一假设,也就意味着你或多或少已经被影响到了。
在古代,因为消息迟滞,有一些商旅靠从A地买,B地卖的差价就可以赚取巨额的利润。互联网时代下的特征,就是让信息获取的方式变得更加便捷,让每个人可以相对平等地获取信息,这是互联网的伟大之处。但也由此引发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由于信息输入输出方式、信息留存、信息传播的便捷,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与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
获取信息的方式便捷了,但是获取有价值信息的难度却增加了。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决策成本和试错成本,对有限的时间是一种毁灭性的稀释,本质上这还是一种信息的不对称。
每一个普遍的社会需求都会催生一种商业形态。李海波说,给时间以生命。面对大量的信息,是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资讯之间的矛盾,而人们掌握信息的差异,决定它的生命路径的差异。所以有一帮人干了一件至今我依旧认为很伟大的事情,“让优质的信息可以以新的方式连接每一个人。”但也就是仅此而已,因为接下来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做得很好。
本质上来讲,信息不等于知识。对于个人来讲, 个人知识是一个个体智慧的表现,它具有个人独有的认知结构,和个体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所以,“知识”付费这个概念是有误导性的,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普遍的观念就是,付费即商品获得的过程(我们这里并没有谈到服务经济)。所以,一旦这一概念深入人心,也就隐含着一个虚假的假设,即“将知识作为一种商品出售,知识是可以花钱买来的。”所以,如果这一帮人只关注到了付费的这一动作,也就意味着它默许了这一假设,不管他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假设。实际上,这一虚假的假设,不管是这一帮人还是用户个体,只要有所察觉,情况都要有所好转。
如果这一帮人把自己定义为“知识”的贩卖者,又会出现第二个问题。呈现在用户面前的“知识”,是用户期待的还是用户希望的?商品其实是可以单个买卖的,因为商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相互之间并不会发生太多联系。但是知识不同,知识是一种建构的过程,需要依赖关联知识之间的连结和重构。基于用户期待的“知识”,是基于某种既定的规则将热门、优质、精品的“知识”呈现给用户,用户对知识的渴望,让“知识”的获取变成了一种虚假的满足感。而用户希望的知识,其实是根据用户真实的知识建构的需要,构建完整的学习路径,让知识的学习不断地深入,任何一个有用的知识都不是碎片化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提及多领域的学习过程,只是想强调单一系统知识建构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人的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要强关联领域知识、一般关联领域知识的综合学习,必须承认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可以达到知识建构的效果,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大多数人目前应该努力的方向,就像你在婴儿时期,没学会走就要学会跑一样,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你要以此来反驳我的话。
看到了优质的信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每一个人,并且信息本身质量确实无可挑剔的。但是就学习而言,并没有促进有意义的学习,这是“知识”付费时代下焦虑的本质。有一种虚假的学习,当一个个体“努力”去学习“知识”付费下的知识,最后还“努力”把它变成了饭桌上的谈资,仅此而已。
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学习?我们后续再进一步讨论。
END
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