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作为主要的个性特征,二者在人们心里慢慢形成了典型印象:外向者阳光开朗、健谈热情、活力四射…他们是社交场上的焦点和宠儿,走到哪都受欢迎;内向者自卑怯弱、敏感落寞、傲慢冷漠…总之不好接近,难以相处。
因此,不论交友还是谋职,人们都更青睐善于沟通、交际能力强的外向者,他们俨然成了一种形象典范。
迫于上述外向型社会的压力,许多内向者努力尝试把自己塑造成外向者,模仿他们的行为特征、迎合世俗的标准,结果却因为与自己格格不入遭遇失败。多次尝试多次失败,让他们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受到重创,更不愿意参加本来就勉为其难的社交活动。
如此看来,这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内向者因为“努力”变得更内向了,他们似乎成了社交绝缘体,没办法打开自己的社交局面。然而,美国知名畅销书作家、资深内向者帕特里克•金,在他《内向一点儿,不好吗?》书中,以自己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向人们展现了内向者的特质,以及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社交技巧和方法,让内向者即能做自己也能成为社交达人。
内向者,你了解自己吗?
其实,不止外向者,很多内向者也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他们惯用别人的眼光无情地打量自己,心里充满了对自己的否定和不接受。这点作者也深有体会:他曾多年在焦虑、暴食、消极懈怠和别人的歧视中挣扎,直到最终完全接受了自己。
接受的第一步就是发现优点,这对内向者建立信心非常重要。上帝总是公平的,它在给内向者诸多不如意时,也赋予了内向者独特的优势:独立自足、善于聆听、思虑周全、长于观察和反省、喜欢深度联结、更有创造性、工作效率更高等等。
如果以上的描述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看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内向者吧:物理学家家爱因斯坦、圣雄甘地、作家毛姆、股神巴菲特、IT奇才比尔•盖茨…,内向的性格并没有拖累他们的人生,反而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事业。
所以作为一个内向者,你首先要做的就是不再妄自菲薄,了解自己的长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
当然,除了这些独特的长处外,帕特里克•金还发现内向者区别于外向者的其他特质,比如:他们更关注内心、自我意识更强;更喜欢小型聚会;不喜欢嘈杂喧嚣的环境、容易厌倦人群;敏感、不喜欢陌生人等。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性格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接受自己,和别人建立更好的共存关系,内向的作者就此做了深入的探究。
内外有别
原来,内向者与外向者的表现之所有存在诸多不同,其根源还在于大脑的生物学差异。为了便于理解,作者把大脑想象成电力发电机,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假设内向者和外向者,他们大脑崩盘的最高功率都是1000瓦。内向者哪怕大脑待机时,也一直处于敏感、警惕的状态,所以运行功率高达500瓦;当社交开始,他们说话、聆听或反应时,总在实时监测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正确,导致没多久就身心俱疲,到达了最高功率1000瓦的水平;如果在如此精进的状态下,自己的表现还出现错漏,那挫败感和焦虑感就更加强烈。
而外向者呢,当他们的大脑处于待机状态时,并不会进行很多分析和思虑,运行功率不过50瓦,起步时自我耗损很小,整个人自然就很放松自在;而且,在社交过程中,他们并不会用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也不容易产生焦虑的负面情绪或者很快就到达崩盘的地步。
如果把聚会比作运动,对内向者而言,就好像跑完了马拉松又马不停蹄去健身,肯定感觉很疲惫,所以他们与外向者相比:更喜欢独处而不是聚会、更喜欢安静而不是热闹、也更容易焦虑;而且,由于他们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作用,喜欢学习、思考的他们更愿意深入探讨有意义的话题,而厌倦肤浅的人群和聊天。
由此,帕特里克•金得出一个结论:内向者与外向者在社交上最大的不同既不在于社交能力,甚至也不在于是否享受社交,而是精力耗费的快慢和补给方式的不同。
只要建立信心、克服敏感,内向者也能拥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只要不超过精力极限,在社交舒适圈内,他们一样能体会到社交带来的快乐。关键的问题在于:内向者社交时,精力消耗很快,而且只能通过独处才能得到恢复;而外向者不但可以轻松应对社交,而且他们在社交时就能从参与者那里获得能量。
内外兼修
在作者看来,社交精力好比“社交电池”,内向者和外向者都有。只不过内向者的“电池电量”因为以上原因,与外向者相比,更容易漏电、续航能力更弱。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后,作者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出一系列给“社交电池”充电、省电、放电的应对策略,在尊重自己感受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按需社交,社交升级”。
前面我们讨论过,因为内向者大脑的生物特性,他们喜欢独处,在安静的环境里做很多事,包括给“社交电池”充电:他们不能忍受高频率的社交,因此在两段社交之间一定要有独处的时间来恢复“社交电量”;甚至在一次冗长的社交活动中,内向者也要尽量利用卫生间、走廊、后院等一切安静的角落,时不时地抽身出来独自待会儿,才能坚持到最后。
比起给“社交电池”充电,如何在社交场合省电则更有挑战性。如果你不知道和别人聊什么,提问题是个不错的选择,找到你感兴趣的点,向对方提出四个问题,然后再分享自己的一个故事。这种4:1的提问法,即能调动对方的谈话热情,又能转移你的聊天责任,减少“社交电量”的消耗。
找到谈话主题也是有效省电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无话可说时,如果不是离开那就是开始散漫地闲聊。闲聊的通常是天气、交通、流行文化等人人都能参与的话题,以打破社交中的沉默。只是,如果谈话一直停留在肤浅无聊的唠叨上,追求意义的内向者就会因为浪费了自己宝贵的“社交电量”而感到厌烦和疲劳。
劳里•海尔格在其畅销书中说到:“我们都讨厌闲聊,因为我们讨厌闲聊在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屏障。”是的,闲聊时每个人都说了很多,可到头来却感觉什么收获也没有。因此,在我们出门会友时,都准备一个有深度的话题吧,这样即不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还能加深彼此的关系。
当然,作为被动社交的内向者来说,除了掌握一些省电的防御策略,还应该主动出击,锻炼你的“社交电池”,以扩充电量、提高社交忍耐度。比如:工作以外,每天出门至少1小时;和与你有交集的陌生人聊天;至少每周为你的朋友们规划一次活动;第一个感到聚会现场、最后一个离开聚会…学着打开自己,引渡一些外向者的特质,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
结语
整本书堪称“内向者社交适应指南”。除了上面提到的,书中还有很多贴心又好用的小方法、小贴士,照顾到了内向者社交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勤加练习,将会引导内向者慢慢走出社交藩篱,最终即保持了自我又享受了社交。
同时,作者通过对内向者和外向者性格的比较、分析,让内向者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他人,在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之间达成真正的包容与和解,活得更精彩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