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应多吃生发的食物,就是吃植物的芽和苗,香椿便是春季植物芽苗的一种。
每年农历三月,是香椿芽上市的时候。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清代闲园鞠农撰写的《燕市货声》,记载了当时北京一带卖东西的叫唤声。作者按月份进行编写,在阳春三月,便有一声声的“嫩了芽的香椿来!”
香椿头是香椿的嫩枝芽,“家有香椿树,春不愁菜蔬”说的是香椿芽采摘后很快就能再长。古人把长寿的椿树比喻父亲,称父亲为“椿庭”。而把母亲称为“萱堂”,合在一起的“椿萱”、“萱花椿树”都是指“父母”。“椿萱并茂”指父母健在的意思。明代唐寅在《椿萱图》一诗中写道:“漆园椿树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巧画斑衣相向舞,双亲从此寿无涯。”
自古以来,香椿被当做是上等蔬菜。明代黄衷在《岱麓再和见酬率尔赓答五首·其五》中,写道:“羽觞行绿蚁,石鼎煮香椿。”
香椿鲜香味美,营养丰富。明末清初文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对比了香椿和葱、蒜、韭,他觉得香椿“能芬人齿颊”,那种香气是淡淡的;而葱、蒜、韭“能秽人齿颊及肠胃”,那种香气太浓烈,确实,如果在公共汽车里吃一个韭菜包子,整个车里的人都会受到这韭菜气味的“熏陶”。
清代薛宝辰撰写的《素食说略》中记载了香椿的做法:“以开水焯过,用香油、盐拌食甚佳”“与豆腐同拌,亦佳”。流传至今,香椿的做法更是多种多样:如炒着吃——将香椿洗净,切成碎末,打进几个鸡蛋,加入适量食盐,拌匀,放入热油锅内炒熟即可;腌着吃——将香椿用盐腌制入坛封好,半月后用蒜泥拌食或拌面条,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做成饼——将香椿去梗切碎,与调好的面粉搅成糊状,用油炸成两面酥焦的香椿饼。还有将香椿切碎与泡开煮熟的黄豆拌成香椿豆等等。
香椿又是蔬菜,又是养颜、治病的植物,是一种医食同源的天然绿色保健食品。用鲜香椿芽捣制的液汁有滋润肌肤、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菌的功能。
用香椿制成的香椿散,是一种中医方剂,主治恶心、吐酸水、不思饮食。
香椿浑身都是宝,香椿子是一种中药;香椿树木材纹理细,是造船和建筑材料;木屑和根可提芳香油,是西方人生产雪茄时的增香剂;种子可榨油,含油量达35%;根皮和果实也能入药。宋代林洪撰写的《山家清供》中,记载了一种馄饨做法,不知道是不是唐代文人刘禹锡创制的,这个方法叫“刘禹锡煮樗根馄饨皮法”——“取香椿根一大握,捣筛,和面捻馄饨如皂荚子大,清水煮”。作者介绍这种馄饨还能治疗立秋前后的痢疾、腰痛的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香椿中的硝酸盐含量较高,所以食用前一定要用开水烫一烫,再洗净,尽量减少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另外,香椿性寒,也是一种“发物”,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