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论语》当编剧,穿越到夫子的课堂”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境中,根据什么事情总结出来的呢?
臆想某一天,讲课时夫子感觉有个弟子近来神情有些落寞,似乎走神打盹了。就问旁边的曾参:“参啊,你师兄怎么了?”
旁边一个年长些的弟子打趣到:“夫子,我知道。师弟近来在考虑一个高深的问题,结果百思不得其解,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随即好心的把那位会周公的师弟敲醒。
“哦?是什么问题让你茶饭不思,夜不成寐?说一说让大家一块参谋参谋。”看来夫子也有些八卦之心。
“哎!夫子,没用的?”回过神来的弟子很是苦闷。
“为什么呀?你在考虑什么问题?”
“本来我整天活得没心没肺快快乐乐的,可是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结果折腾的我都快抑郁了。”
“什么问题说来听听?”
“我在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您能告诉我吗?”
“嗯?”这个问题夫子当然想过,可是却是很难回答,毕竟是千古难题,人人的想法都不一样,要靠自己来悟的。
不过夫子毕竟是夫子,最擅长的就是所有为师者求之不得的善于抓教育时机的能力,润物细无声。稍一沉吟,道:“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比如说,现在快到什么节日了?”
“清明哪?”
“那不就得啦!”
“可这跟清明有什么关系?”
“清明要干什么?”
“踏青游玩,享春天乐趣。”
“嗯?”
“哎哎。还要祭祖扫墓。”
“什么?再说一遍!”
“清明祭祖扫墓,顺便可以踏青。”
“哪位同学可以根据清明要做的事,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顿时,课堂嘁嘁喳喳热闹起来,这跟祭祖有什么关系?
……
“夫子,我想说一下自己的想法。”不愧是夫子的得意弟子,曾参长身说到。
“好,你说一下。”
“我当然是父母的孩子,祖先的后人;由父母养育而来,体内流传着先祖的血脉;最终要走向父母先辈期望的道路。”
“这也算是一种答案吧,大家可以继续讨论。”
……
大家读过书都知道,这种情况下的课堂特别容易跑偏,青少年跳跃式的思维,很快就会奏出一曲完美的无主题变奏。渐渐的偏离主题,出现了这样的焦点。
“人死后会成为神灵吗?如果会,怎么没见有和后人联系的。如果不会,祭祖有什么意义?”
这可是最好的教育契机,很快在夫子高明的引导下,弟子们“自主”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一、鬼神是否存在、死后有无灵魂,跟祭祖扫墓没有什么关联。
祭祖、扫墓、举行丧祭之礼,主要不在于是否相信亡灵的存在,而是一种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和寄托哀思及个人对去世父母和先祖的缅怀,借以表达感恩之情;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同时族人之间可借此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
二、祭祀不是乞求保佑,而是强调自省
祭祀重要的不是为了祈祷先祖的保佑,而是面对先祖灵位进行的一种心灵拷问,“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祭祀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是拷问自己的心迹,是面对先祖检视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无愧于祖先。也就是说祭祖、扫墓、丧礼不是告慰先人,而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三、祭祖要发自内心的敬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若诚敬不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相较形式,更重要的是在于对死的敬畏和对过往的崇敬,孝敬之心更重要。所以祭祀祖先,一定要亲力亲为,发自内心的诚敬。
四、祭祖更多是生者的、社会的需要
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是做给自己的后辈看的,今有活着就为别人上坟,日后才有死了别人为自己上坟。这是一种孝道的传承,但这种传承更多的是生者自身的需要。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小辈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继而以孝为基础延伸和外化为忠,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从而使社会与家庭就得到安定。
五、仪式感同等重要
“君子慎独”“君子日三省乎己”,但是自制力强的人毕竟是少数,是否有诚恳的心也很难发现。这就需要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来鞭策、体现和维系。祭祖、扫墓、葬礼这种全社会的传统仪式,能够激发后生小子心中对先辈、对自己、对他人、对传统的尊重,从而让家族、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所以行事之时,严肃、隆重、恭敬、诚挚。
祭祖、扫墓、葬礼体现的是孝道,而修身、齐家、治国最佳切入点就是孝。所以,最终由曾参将讨论精辟总结为一句话: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