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经·正义精讲49
卷一·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14/25
原文: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㿉;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原文译文对照:
~~~~~~~~~~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非常急促,即频率非常高,说明脾肾两败,病邪已深入于骨,邪气壅闭而涨满,汗出于外,烦闷于内,是发展到重症阶段的癫痫病。发作时四肢抽搐、口眼歪斜、角弓反张(脊柱反僵)、口吐白沫、双目上视、叫声如猪羊,移时苏醒,醒后如常人。
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略微急促,即频率略偏高,这是肾寒,下肢沉重、逆冷,发为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肾之积气,自少腹上冲至胸咽,气冲的感觉就像有猪往上奔突一样),两足伸而不能屈,大小便不通。
缓甚为折脊;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非常缓慢,即频率非常低,这是肾阴不足,故腰脊疼痛如折,不可后仰;
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略微缓慢,即频率略偏低,这是肾气虚,即命门气衰,导致下焦不化。乃发为洞病。洞的意思就是胃部贲门失禁,敞开如洞。洞病的主要证候是食物下咽后未及消化就又反流上贲门,从嘴里吐出。
大甚为阴痿;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力道之来势非常洪盛,即脉波的横向度量非常宽阔,这是阴虚火旺,故发为阴茎不举的阳痿病。
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力道之来势略微洪盛,即脉波的横向度量略偏宽阔,这是多阴少阳,患有水肿病里的石水病,水肿从脐以下至小腹,胀满隆起,若隆起向上达到胃脘部,则是死症,无法治疗。
小甚为洞泄;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力道之来势非常细弱,即脉波的横向度量非常狭窄,这是元气虚衰,故发为洞泄病。意思是消化道上贲门、幽门、回盲瓣、肛门……全都因元气虚衰而松弛失禁,使得食物来不及消化就落到肛门处直接排泄,且无度无止。
微小为消瘅。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力道之来势略微细弱,即脉波的横向度量略偏狭窄,这是精血不足,因此发为多食善饥、多食却日渐消瘦阶段的糖尿病。
滑甚为癃㿉;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非常滑润流利,即脉动之波线非常圆滑顺溜,这是有热郁结,故发为小便癃闭(不通)、阴囊肿大(㿉疝)。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略微滑润流利,即脉动之波线略偏圆滑顺溜,这是肾虚内热引起的骨痿病。患者肝肾亏虚、筋骨痿弱,只能坐着而不能站立,起立则目不能得血,两眼昏花、视物不清。
涩甚为大痈;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非常粗滞卡涩,即脉动之波线锯齿感明显,这是气血阻滞,以致引发大型脓肿。
微涩为不月、沉痔。
足少阴肾经的俞穴太溪穴处,若其脉动与正常应有之脉动相比,显得略微粗滞卡涩,即脉动之波线略带锯齿感,这是气血不利,故发为妇女月经不行、痔疮经久不愈。
~~~~~~~~~~
老黄历择吉,2024.2.7
上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48
下一篇:灵枢经正义精讲50
推荐:猴子森林49:一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