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20

                                                读书笔记之《论语》3.20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20子曰:“《关睢》(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集注】

        关雎,周南国风诗之首篇也。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关雎之诗,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欲学者玩其辞,审其音,而有以识其性情之正也。

【钱穆】

        关雎:《诗经》〈国风〉之首篇。此诗咏一君子,思得淑女为配。当其求而未得,至于辗转反侧,寤寐思之,此必有一段哀思。及其求之既得,而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此是一番快乐之情。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发于人心之情感,而哀乐为之主。淫,过量义。伤,损害义。乐易逾量,转成苦恼。哀易抑郁,则成伤损。然其过不在哀乐之本身。哀乐者,人心之正,乐天爱人之与悲天悯人,皆人心之最高境界,亦相通而合一。无哀乐,是无人心。无人心,何来有人道?故人当知哀乐之有正,惟当戒其淫伤。

        此章孔子举〈关雎〉之诗以指点人心哀乐之正,读者当就〈关雎〉本诗实例,善为体会。又贵能就己心哀乐,深切体之。常人每误认哀乐为相反之两事,故喜有乐,惧有哀。孔子乃平举合言之,如成一事。此中尤具深义,学者更当体玩。孔子言仁常兼言知,言礼常兼言乐,言诗又常兼言礼,两端并举,使人容易体悟到一种新境界。亦可谓理智与情感合一,道德与艺术合一,人生与文学合一。此章哀乐并举,亦可使人体悟到一种性情之正,有超乎哀与乐之上者。凡《论语》中所开示之人生境界,学者能逐一细玩,又能会通合一以返验诸我心,庶乎所学日进,有欲罢不能之感。

        或解此章专指乐声言,不就诗辞言。然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则诗之言与辞,仍其本。专指声乐,使人无所寻索,今不取。

[白话试译]

        先生说:“《关雎》那一章诗,有欢乐,但不流于放荡。有悲哀,但不陷于伤损。”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自译】

        孔丘先生说:“《关雎》诗篇,快乐而不放纵,哀愁而不悲伤。”

【感悟】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丘先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轲先生:“食色性也。”发乎情止乎礼的男欢女爱从来不违背儒家道德。不过乐而失正,不过哀而伤和,情爱有哀有乐,但不淫不伤,这正是《关雎》的艺术魅力。

【后记】

        过喜则心伤,过哀则肺损。夫子之言不单是伦理审美层面的,还有养生理论在里面呢。

                                                                                                             槐榆柳

                                                                                                        2017年1月21日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