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这个片段里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时间管理办法:
首先按时间段(上午和下午)来进行时间的规划和管理,可以把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比作两个竹筐;然后,将所要做的事情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根据自己日常接触的工作内容进行),工作分类可以比作盒子,以我为例日常工作可分类为:沟通类、计划类、方案类、一般行政事务类(打印、复印、采购、搜索资料)、培训或企业文化活动类、财务数据类等。
最后要做得事情就是将每天的各个工作盒子有序的放进竹筐中,例如计划类、方案类以及财务数据类的工作盒子放到上午的这个筐,下午的这个筐我会放培训或企业文化活动类、沟通类、一般行政服务类工作,当然盒子之间的顺序可根据我当下所处的时间、所在的地点、当下我拥有的工具、当下的环境以及我当下的状态和他人的状态这六个要素来进行相应的排序,但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必太过拘泥,整体不超过各个筐的边界即可。但切记不要在一个框里放入过多的盒子,以往那种以时间点的方式,放入太多的盒子,造成框的空间有限,从而出现多米诺骨牌的效应----一个变化就让时间管理系统崩溃,这种方式不可取。
A1 在过去的工作经历中,你是否有意识的进行过时间管理?你是用得哪种方式呢?你觉得这种方式有哪些可以改良的呢?
当然有意识的在做时间管理;我有用过的方式是按时间点的方式安排工作,会发现所有的工作到最后都变成了有头无尾型,比如要求自己10:00-11:00完成一个活动方案,但是中途有人到我的办公室咨询第二天培训的事情,中间耽搁了25分钟,以至于我的活动计划方案延时,这样的延时直接导致我的11:00-12:00计划的晨间分享资料的采集工作也跟着受影响,最后一天下来感觉疲于奔命,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倍感受挫。
我可以试着根据自己的特点,先将自己的日常工作做分类,然后根据自己的精力、状态、当下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及互动的他人的状态来进行合理的上午和下午时间的划分,不设置精确的完成时间点,而是各个类型的工作在相应时间段完成即可,顺序也允许被打乱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A2 使用新的时间管理工具,在以后的工作你将如何实施你的时间管理呢?
本周花一整段的时间,将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整体的梳理,细到打印资料、收集资料,大到项目类型的工作,将每天都会做得事情提炼出来,进行分类--沟通类、计划类、方案类、一般行政事务类(打印、复印、采购、搜索资料)、培训或企业文化活动类、财务数据类、;
从下周一开始:
自己上午的时间用来处理计划类、方案类及财务数据类工作;
下午进行:执行类工作和沟通类工作(有一定的运动量需要到各层楼去安排),这些都是在结合自己的特点:晨间型人--下午容易混沌状态,则按照上午的计划执行相应的细节,并有意识的走动办公可以帮助自己头脑持续保持清醒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