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析
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的人问他,若是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会怎样,结果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读来很有趣味,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比如,一个“誉”字,就可以让人想到卖者那自吹自擂、得意忘形的模样;“何如”一问,能让人联想到围观者质问卖者时从容不迫的样子;“弗能应也”则使人想象出卖者无法回答时的尴尬和窘态。
课文插图描绘的是卖者和围观者对话的场景。图中围观者质问卖者的神态、动作,以及卖者哑口无言的尴尬模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并引发学生对卖者言过其实、前后表述自相矛盾的行为的反思。
课文的课后有四道题,第一题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对于小古文的学习学生并不陌生,这一题是对学生最基础的要求。
第二题是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选取了课文中三句话: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誉”字的理解;“其人弗能应也。”中的“弗”字的解释;“不可同世而立”的“立”字的解释。这三个字在文中的意思与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基本相同,可以引导学生先查阅工具书知晓词语的几项意思,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中的意思。
第三题是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解答这一问题需要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卖着和围观者的对话进行理解。并且通过理解本文的寓意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例,进行分享交流。
比对人教版教科书,统编教科书在传统文化的内容编排上,较为明显的变化是从三年级开始,就陆续选入一些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有一定文学价值及人文内涵的文言文供学生学习。从一册一课到一册两课,至六年级共编入文言文11课(共计16则)。这样的编排,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触文言文,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积累文言文的语感,习得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人教版教科书,是从五年级下册开始编入第一篇文言文,至六年级共编入3课(共计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