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温柔,是松开的手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一个月之前,我听闻一个老同学的母亲因肾衰竭,被送进了ICU。老人80多岁,按现在的年龄不算老,更何况父母再老儿女也舍不得父母的离去,可那扇紧闭的门后,老人在各种仪器的维系下躺了近一个月,直到几天前,老同学和他的亲人们通过痛苦的思想挣扎,终于决定拔掉他母亲的呼吸管,两天后,老人安静地走了。

从得知消息起,我心里总像压着点什么。多想劝老同学,不必用这样的方式延长他母亲的时光,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有些关于生命的领悟,旁人说千句万句,不如自己在煎熬里慢慢咂摸透。估计老同学即便有我一样的思想,他也难以出这个主意。

一个朋友的母亲,70几岁时脑出血变成植物人,每天要用针筒吸着食物通过导管输送到母亲的胃里和依靠呼吸机维持母亲的生命,但四个儿女都不愿意母亲那么早离开他们,愣是让母亲就这样躺在床上五年之久。或许他们也想过让母亲早点解脱,可谁都不忍心先开这个口。

记得曾经看过的电视剧《大丈夫》,剧中,顾母病重离世的片段,顾父顾大海拔掉妻子顾母呼吸管引发的父女误会。

影片中顾大海独自守在病床前,看着妻子被呼吸机折磨的痛苦状态,回忆起两人曾经的温馨片段,最终含泪决定拔掉呼吸管。 

他颤抖着取下呼吸面罩,紧握妻子的手低声告别:“老伴儿,咱不受罪了……”顾母平静离世。

顾晓珺恰好赶到病房,目睹父亲“亲手结束母亲生命”的一幕,瞬间崩溃。 

她歇斯底里指责父亲“谋杀”,甚至扬言要报警,父女关系彻底破裂。 

顾大海无法辩解,只能沉默承受女儿的怒火,眼神中充满悲痛、无助和无奈。

后续剧情中,通过医生和其他家人的解释,顾晓珺逐渐明白: 

顾母当时已无意识,拔管是减轻痛苦的临终关怀手段。 

顾大海的选择源于对妻子的深爱和不舍,而非冷漠。 

父女在顾母葬礼后和解,顾晓珺终于理解父亲的苦心。

是否该用医疗手段强行延续无质量的生命?剧情通过顾大海的抉择,探讨了“尊严死”这一现实议题。 

顾晓珺的冲动反应,反映年轻人对“生死抉择”的理想化态度,与父辈的务实观念形成尖锐对立。  现代人在处理这种事情时,也会处在两难之间。

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为人子女,面对父母的病痛,拼尽全力去留,是天经地义的本分。哪怕希望只剩一缕,哪怕只能多攥住一两个月的光阴,也觉得那是必须扛起来的责任,仿佛松手的那一刻,就是对亲情的背叛。

直到亲历过至亲的最后时光,才在那些沉默的瞬间里,慢慢读懂另一种真相。ICU里闪烁的仪器灯再亮,也照不暖老人眼底的疲惫;管子输送的氧气再足,也抵不过儿女坐在床边,轻轻说一句“还记得小时候您总给我做的槐花饼吗”。原来比起“抢救”带来的苟延,父母更渴望的,是一场有温度的告别——能触摸到熟悉的掌心,能听清那些藏了一辈子的牵挂,能在“我们都在”的安慰里,慢慢放下对尘世的眷恋。

临终前的日子,从来不是与时间的赛跑,而是和岁月的和解。与其让老人在仪器的滴答声里强撑,不如静下心来听他们细数往事:问问他们总念叨的老战友近况,去看看老家院墙边那棵他们亲手栽的石榴树,甚至只是把旧相册里泛黄的照片一张张抚平——这些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给生命最后的体面,是让告别变得暖融融的底色。

人这一辈子,来的时候哭着闹着要拥抱世界,走的时候能带着笑意松开手,或许才是真正的圆满。所谓孝顺,从来不是硬拽着时间不放的执念,而是懂得在最后的时光里,用温柔裹住他们的每一个瞬间,让他们带着“没什么遗憾了”的释然,轻轻与这个世界道别。

毕竟,爱的最终形态,从来不是占有,而是成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