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的文章不是很多,但是对每篇文章却都有一定的思考,这或许是因为感同身受的缘故吧。
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文中,关于人文景观,小波指出:所有的人文景观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假如你把它扒掉了,再重建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说是把人文景观给扒掉,我的记忆中似乎有这样一件事——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阻止拆北京城墙。只是很遗憾,他们没能成功。更遗憾的是当人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时,已经追悔莫及了。现在来说说人文景观重建的问题,我去过北京的次数不多,所以对北京的人文景观重建几乎没有什么了解。然而身处武汉,还是有机会登上黄鹤楼的。历史上的黄鹤楼是极其出名的,怀着这样一份憧憬,我登上了黄鹤楼,然而面对这不知道重修过多少次的黄鹤楼,我却有些失落。因为除了外观给人一点古建筑的感觉外,内部的一些设置太现代化了,尤其是那装裱后精致的画卷,我感觉实在太突兀了。所以,相比与这种里外不一的人文景观,我还是喜欢我们金口街道深处破落的小房子。这种感觉或许正如王小波在《北京风情》一文所说:我到过很多城市,就我所见,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当然我要补充的是,这座城市的建筑必须是它原有的面貌。
在《文化的园地》一文中,王小波指出:做成一件事,需要比呼吁更大的勇气和努力。要是你有这些勇气和精力,不妨动手去做。要是没这份勇气和精力,不如闭上嘴,省点唾沫,使厕所的墙壁保持清洁。
其实,我很好奇小波的脑回路是怎样的,蹲个厕所竟然能蹲出一番大道理来,重点是还让人无法反驳。关于行动与口号,我记得学过一篇文章,文章题目忘记了,但是我却记得从那篇文章里总结出来一句话:不要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啊,口号脱离了行动是毫无意义的。另外,这句话重新拿过来看,感觉当初的自己很幼稚,因为这不还是一句口号吗?是的,我现在对喊口号这个东西相当的反感,比如有些人要求我们做这做那时,我的心里就会有个疑问,请问你能做得到吗?倘若你自己都做不到,为何要求别人能做到了。所以我从刘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悟得了另一个道理:己所不能,勿施于人。试想一下,自己都不能完成的事,却要别人去完成,这和光喊口号不行动有何区别呢?
在《个人尊严》一文中,小波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中国人坐火车时人挤人,这是没有尊严的事。对此,有读者就评论说这不是一个尊严问题,而是一个民生问题。对于这个书友的说法,我表示认同。但是小波的看法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我们思考呢?而我的思考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认为挤火车是一个涉及尊严的问题。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上课时的情形,有时我让学生划重点,结果下去一看,有些学生将整段话都划下来了,于是我就送了他一句话——所有的都是重点等同于没有重点。我想,如果把这句话运用在这个问题里,是否可以这样说:当所有人都认为挤火车不是尊严问题的时候就等同于他们没尊严了。只是他们真的没有尊严吗?肯定不是!这只能说明当尊严问题融入一个整体的时候,我们的个人尊严问题往往会被忽视。所以难怪小波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个人是尊严的基本单位。是啊,只有当我们个人首先意识到自己的尊严问题时,我们才能更有尊严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