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因为接了作为点评嘉宾的任务,所以就刚好在任务的驱动下,再读了一遍《尘埃中的教育学》章节。也正是因为需要参与所以,所以我也在听读中去学习了其他老师的智慧,用新的方式来读懂共读中的作者、读者及自己。在阅读、交流、思考中更多地照见自己。
一、听读
感谢我们的领读人陈晓华老师,虽然只是看过照片但是她的笑容总是那么灿烂,无论是哪张照片都辉映出了她的生命状态。眼中有光,嘴角浅笑,每次她都会用音乐与分享让我们走进她所看到的境界,蓬勃的生命力在洋溢。我们跟着陈老师一起在教育的现场见证到了一个孩子从特笑到普校的成长与融入,以及一个班级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而萌发出来的对于生命更多的尊重与看见。低到尘埃里去倾听、去看见,沉到班级里去帮助孩子有更好的生命体验,这样就在岁月里绽开一朵花,并将艳丽赠与人,余香留在灵魂与指尖。
第一位分享者夏莹老师,每一种生长都是内在的自我+外在的推动,而这些都需要在场的生命状态。把自己呈现在第一参与者的位置,多么好的状态,避免了观望的时间损耗,自然遗憾就会少,错过也会少。夏莹老师让我们看到了迈出步子,那我们就能够真的去行走在生命教育之路。看到夏莹老师的优雅得体、干净利落。刚好有时间看了夏莹老师分享的公众号,我觉得自己还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学生,我们更需要看见学生背后的一个个的家庭,并通过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建议去帮助到这些父母及家庭,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就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要成为家庭教育的指导者,但是我们从学校及自我成长过程中更多地是学校教育领域的,拓宽自己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还能够更好地帮助到更多的家庭与孩子。所以我立马翻出了《奶蜜盐》,共读完运动完就读写起来。能够讲好故事,把故事力发挥出来,那教育就有了生命力有了温度也能够给听的人现场感。夏莹老师做到了张文质老师所说的“如何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参照物或者范本,去影响更多的人?”期待自己能够继续在共读活动中,在读写中,在教师成长推动力的学习中,以精进的努力,去收获一份岁月给予的充容淡定而充满走近他人的力量。“天天作秀,就是优秀”,嗷嗷叫,让自己听到,让伯乐听到,让其他人也看到。我得一会儿把视频打卡给录了。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因为文质老师书的共读,我们成为了“我们”。
第二位分享嘉宾杨林老师,致敬杨老师妈妈那一辈的老师们,哪怕是生活保障都没有的前提下,都已经不放弃教育即希望。也正是有这些乡村教师的在尘埃中的坚守,才让教育能够陌上开花。在这样的背景下,杨老师还继续选择了老师,以及继续在思考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所遇到的新状况,坚守不易。这里分享一句话“万物皆有缝隙,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身处缝隙,不困于环境,继续去追寻光,光一定可以透进来。就像张文质老师在这一章中所提到的那样,也许是命运使然让我们走向了教师岗位或者更艰难的乡村教师岗位,但是她会领着我们往前走,不要停滞,相信自己能够形成自己的动力系统。每一天的是的当年我们学教育学的时候,还没有在教育的现场,所以不知道何为教育,更不懂教育学所讲的内容。这一开始就有了距离感让我们很难亲近,但是张文质老师所提到的教育学,他本土化、与我们的生命体验都同在场,那我们就去思考,我们教育中的问题,去寻求教育的方法,然后让低到尘埃里的我们能够在那些繁杂无法计量时间的工作之余还有自己坚定的信念,还能够让自己发光。
第三位分享嘉宾毛杰莉老师,嗷嗷叫的千里马老师。我看到了关系是多么的重要。第三位分享嘉宾是毛杰莉老师,是一匹嗷嗷叫的千里马,杰莉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他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具有操作性的几个小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关系是多么地重要呀!很可贵的是,这些方法我们拿来就能用。让我们很有画面的感,看到了学生在马老师的这种引领下,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自信与良好的生命状态。学生在这种状态下成为就是更好的自我,更好地去推动自己成长。简简单单地让孩子上台去自我介绍,鼓励每一个孩子勇敢地站上去发声,看似简单的方法,但是确实是给了很多相对来一些内向型孩子一些平台和机会,而这些平台和机会,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有了推动力去表达的过程中,就无形中会推动他们自己去成长。这个看似很简单的操作,看似很小的一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就是毛老师,她真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愿意在课堂上坚持去创设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去锻炼自己,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做,去表达,而不是永远成为一个倾听者,然后成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无论是社会事件也好,还是我们的生活日常也好,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好像都很多时候是在看,是在观望,而且也不习惯沉默,而不是让自己就是去走上讲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四人小组里面做小老师,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梯度下面去借助同伴理论互助,哪怕相对来说最需要关注的学生,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去进步,而且是所有老师和同学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有同伴之间的模仿,更也有老师以老师的鼓励,也有同伴之间互相的这种推动力,那这个成长力就可以N次方。如果我们能够给那些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学生以高光时刻,那我们就是会发光,而且会引着他们发光,这多美好的事。第二个“班会我主持”,我首先要致敬毛老师,因为其实很多班主任可能对班会忽略,或者很容易就安排别的内容,但是毛老师很重视班会,而且把班会的主角还给了学生,让学生高度去参与这个过程。这不仅靠智慧,也靠心中有学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是有去引领,有去全程关注,并在需要的时候去给予学生支持,这才是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班会,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参与而且受益。其三,看了“班级我管理”部分,我特别有感慨。因为特别是初中的孩子,如果是我们来管孩子的话,那我们真的是越管越管越杂,越管越累,越管越烦。而且学生也会烦我们,觉得所以的事情都是老师的要求。如果让学生自我来管理的话,让他们把班级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的话,而且带着问题解决意识的话,能够推动他们实现自我成长。特别让我想到习总书记提出来的,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责任担当者和优雅生活者。当学生跟我们他们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分析解决问题,不是去惩罚谁,而是说去解决问题,那我们就能培养出来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同时的话,同学之间的那种包容都在细节,比如带校卡那个细节,我们了解孩子,其实有时候真的是忘了,怎么办?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深入到生活细节,帮助孩子解决一个个小困扰的症结。学生有了这个主动性的话,我们的工作就非常好开展了。像我自己班的学生如果被扣分了的话,我一般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呀,然后如果他能够分析出来啊,而且能够想到办法打算怎么办,我也会和他一同思考分析提出建议,我就觉得这就可以了。我自己也是一个经常犯错,也爱丢三落四的人,所以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去改进。
致敬我们主持人林清华老师,也是拿过白条但是依旧坚守热爱,每一次的分享都积极参加,耀以光芒,在细节中用自己的影响力及生命化教育,让每一天都过得有意义,让每一份坚守都助力自己及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最蓬勃的生命力。
二、阅读
生命总免不了对意义的追寻,再读《尘埃中的教育学》,又一次思考:我想活成什么样子,我愿意活成什么样子,我更应该朝着哪一种样子、哪一种格局、哪一种境界去做些精进的努力?
因为第一次看到张文质老师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张爱玲这句话。
我们投身到教育中,慢慢地看到了很多的孩子,看到了更多的我们自己,我们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因为我们知道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他能去教教授知识。而我们在尘埃中那份坚持、热爱会成为我们特有的精神内核,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那份热爱、坚持。尽管我们低到尘埃里,但我们也可以跟学生同频共振,感受生命的悲喜日常,感受生活的悲欢离合再加持以理想、信念、乐观。那彼此心里面就是欢喜的,就能在尘埃中开出花来。在尘埃里也要跟学生一起绽放,绽放,即绽放出我们生命的那一缕清香,然后清风自来。在尘埃中保持好热爱,在热爱中成就彼此的精彩。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更恰当地推动人的成长方式,去帮助人成全自我。让自己更具有专业能力、更具有专业影响力、更具有专业感召力的人。“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每个人都在帮助自己去形成这种规矩、方向、逻辑和规则。这个努力本身就会形成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也可以说是一种格局、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包含了外在的推动和内在的自我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