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陪孩子打乒乓球,孩子兴奋的说:“我太喜欢打乒乓球了,我一定可以拿乒乓球冠军!”我很诧异,她都没法顺利的接一个来回,总是在捡球过程中,怎么就这么有成就感呢?还能拿冠军?!
除开出生牛犊不怕虎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呢?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太多耐心跟她玩着“等待-捡球”游戏,但看着她开心的样子,只有假意配合。对于她而言,两个指头捏球拍和三个指头捏球拍就是不同的拿球拍方式;球掉到桌子底下是捉迷藏,球滚到花盆架附近是想看花,球跑到餐厅是肚子饿了,球蹦到半空中是坐过山车……我也跟着她一起各种编造、说笑,玩着玩着,感觉完全进入互动状态,好似一个和她同龄的小朋友一样。
因为疫情原因不能出门,憋在家的孩子多次要求我陪她打乒乓球,我俩每次都换着不同的瞎编乱造笑得前仰后合。孩子慢慢感受到哪种方式正拍接球,哪种方式反拍接球,而且可以打两三个回合了。有时候为了拖延我陪玩的时间,可以把力量控制到10多个来回不掉球。原本我觉打乒乓球力度很难控制,以为要等到她十岁多再接触比较合适,没想到,在无意的陪玩中,她慢慢找到了合适的接球方式和适宜的接球力度。更重要的是,她主动提出疫情过后去报乒乓球的兴趣班。
直到孩子提到兴趣班,我才意识到,她是真的喜欢上打乒乓球了,而且乐意精进球技。原本只是陪玩游戏而已,在各种掉球中编造搞笑的说辞,没想她能把控乒乓球的力度了,而且还喜欢上了打乒乓球,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但我清楚,这无心插柳的过程中,孩子最在意的不是打球本身,而是我们的欢乐状态。
回想她的成长过程,看书和画画的爱好也是在收获愉快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在她小时候,我就拿白板笔在家里白板上乱画,然后她也很有兴致的站在两层凳子上“作画”,2岁就画了“大脸姨妈”、“爬行的海龟”等幼儿“作品”,画得还挺像的。因为家里随手可见纸和笔,她也在纸上“作画”。三岁时候,画了一副“追泡泡”,为了追到更多的泡泡,小朋友左右两侧长满了手,非常有想象力,还很有童趣。有时候,我会陪她一起画,也会跟她pk画画。她先是从画画的陪伴中收获了亲子的快乐,而后是自己画画收获了成就感,越画越爱。如果说孩子有什么爱好,第一答案必须是画画,从小到现在,每年都会画几包A4纸,有空就画,没有画好就重新画。在画画方面,她简直有用不完的耐心和精力。
除了画画,女儿还喜欢看书。小时候我就买各种书陪她看,起初她是没什么兴趣的,为了培养她看书的好习惯,我会扮演书中的角色,发出奇怪的声音逗她哈哈大笑,有时候交换角色表演故事,有时候还去猜测故事或是改编故事……一来二去,孩子在看书的过程中收获了良好的感受,还收获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故事,从图片到绘本,从绘本到科普,从科普到古典文学,不同阶段变换着不同的主题,虽然家里也有很多买来她根本不喜欢看的书,但是我们当父母的重来没有阻碍她对书籍的选择,而且还会支持、陪伴。从8个月到现在,孩子从来没有跟书分开过,感兴趣的书,一套可以看上好几次,还会学着书里的情节“写书”。每天睡前,必须看上半个小时。她开心,我也暗自高兴。
也有我挫伤孩子兴趣培养的时候。去年,考虑到孩子表达能力很不错,想给孩子报个小主持的兴趣班,利用好她的优势同时改善她的表达方式,让她的强项变得更强。从试听到上课,孩子都是处于好奇状态,坚持了一个学期下来,虽然没有绝对排斥,但有些不太愿意上下去,无奈是她自己答应报班的,只好顺应把课时坚持上完。与上述事例的对比后,我意识到,在激发孩子兴趣这方面,我做得很差劲。一是上主持兴趣班大多都是奶奶陪同,我很少能参与到她的课堂互动中;二是我对主持一窍不通,也没有去学习,完全没法帮助到她,更没有趣味引导;更可怕的是,在她录制作业的过程中,我会不耐烦的指出一堆问题,还会强迫她反复录制到满意为止。
天哪!孩子是一张白纸,她们对未知的部分本来不存在什么偏好的,而我作为家长,是引导她去感知新事物的领航者,家长的情绪和方式无意中影响着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如果在最初的接触中,能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孩子才会愿意去尝试,在尝试过程中逐步获取成就感,她才会愿意坚持,也只有在坚持的过程中,最后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技能。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候,如获至宝,同时也倍感压力。教学方面,想要给孩子一杯水,我得有一缸水。养育孩子,道理也一样,想要培养孩子某方面的兴趣爱好,我多少也得储备些该方面的知识。当然,快乐是引导孩子入门的第一法宝,孩子的兴趣,源自初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