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彝族大部分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高原与东南沿海丘陵之间,少数居住在平坝、河谷地带,生存环境差异成为各地彝族人在经济、生活及服饰上形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彝族历史
彝族支系众多,历史悠久,与我国西部古代氐羌族群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公元前2世纪,彝族先民就已生活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两个区域,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彝族古老的传说中,其远古祖先居住在“邛之卤”,即大雪山之麓,后逐渐向南迁徙,到了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大约在公元3世纪以后,彝族先民从安宁河流域、金沙江两岸、云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展到云南东北部、云南南部、贵州西北部及广西西北部等地定居。因此说,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主要的世居民族。
生活方式
目前,中国彝族的传统生产方式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坝区、山区及高寒地区的彝族农业生产技术区别很大。生活在坝区的彝族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先进;而居住在山区与高寒地区的彝族主要种植荞麦、土豆、豆类等作物。
生活在西南高原地区的彝族在农耕之余,还以牧羊的方式维持日常生活,他们善于纺织,制作毛毡衣物。
节日习俗
中国彝族节日十分丰富,有火把节、祭龙节、插花节、密枝节等,其中火把节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彝族每年夏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的火把节,是各地彝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传说在古时候,天上、地上的两个大力神摔跤,天上的大力神因为无法忍受失败的结局,就放出害虫啃食地上的庄稼。彝族人民执火把驱虫,历代相传,因而成为祈求丰收的节日习俗。每逢火把节,彝族人都手持火把,绕着村寨田间游走,将松明火把插于田埂上,驱逐害虫。游巡之后,村民在一起聚篝火、弹月琴、吹口弦、饮酒、载歌载舞,通宵达旦,庆祝丰收。他们白天还要进行赛马、斗牛、射箭等活动。火把节已成为彝族的欢乐聚会。能歌会舞是彝族人的天赋,民间有“弦子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山歌就飞”之说。
彝族服饰
中国彝族服饰种类繁多,图纹丰富,工艺精湛,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族服饰以羊皮、羊毛、毛毡、麻、火草为原料,配以彝族手工纺织,经过裁剪、缝纫制作而成。彝族服饰多在衣领、环肩、衣袖、裤脚和裙摆上刺绣花纹装饰,其服装面料、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皆见证了彝族发展的历史进程,蕴含着彝族特有的审美情趣,有着浑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彝族服饰种类
中国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四省,其中云南的彝族人口最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有“中国第一彝族聚集地”之称。
彝族服饰因地域、支系不同而有别,此外,还有婚服、战服、礼服等特殊用途的服饰。
彝族银饰
彝族是一个崇尚银饰的民族,他们喜欢用各种银饰装扮自己。在彝族人眼中,银饰被视为美丽和富有的象征。精美的传统银饰均由彝族银匠手工制作,工艺精湛,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