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小学和中学时代,我非常喜欢电台的小说连播和电影录音剪辑节目,这是我真正接触到世界文学名著的开始。开始是听评书《岳飞传》、《烈火金钢》《三国演义》等,小说有《夜幕下的哈尔滨》、《烟雨濛濛》、《平凡的世界》等。电影录音剪辑里,印象中外国电影比较多,尤其是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的,我觉得我对许多外国名著的认识就是从这些电影录音剪辑开始的。《复活》《尼罗河上的惨案》……真是太多了。其中一部苏联的《乡村女教师》对我影响最大,从那时候萌发了做一名教师的愿望。
最有趣的是,那时候一直不知道《复活》里面的主人公叫聂赫留朵夫,而是听解说,以为有两个人:你和留朵夫。一直以为主人公是“你”,这个“你”和留朵夫一起回忆经历的整个故事。这个谜一直到后来读了原著才解开,真是个笑话。
初三的时候,学校的图书馆开放了,看过冰心的作品集,接触到了她的《繁星》《春水》,摘抄了很多她的诗歌。因为学习紧张,读得不多,其他就是一些杂志报刊,我订阅的是《作文通讯》、《星雨报》等。快中考时,我在同学那里看到了第一本金庸的书《雪山飞狐》,非常着迷。因为这本书很多人要看,所以,我一晚上就把它看完了。那天,妈妈还以为我刻苦复习呢。后来,又看了几本关于武侠的书,都是时间很紧的情况,又要提防着被妈妈发现。我都是把书放在抽屉里,拉开抽屉看,听见母亲的脚步声一响,就赶紧一挺身,把抽屉关上,假装复习。在这种情况下,我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这些书我看得非常快,都是记住了情节,细节却没有怎么关注。现在有时候我也这样看书,只是用理智提醒自己后,才会塌下心来细读、精读,我觉得这是一个坏习惯。
中师阶段,来到了县城。最高兴的就是有阅览室和图书室。这期间,阅读了《诗刊》、《词刊》、《散文》以及各种小说杂志,阅读量很大,也很杂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知识丰富了,却缺少阅读的系统性。这期间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的原著,很喜欢,可是只读了几部,有印象的是《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他就是一些14行诗,没有留下印象。有一段时间,又迷上了古诗词,和同学一起背诵了很多。在这期间,还一直穿插着琼瑶、三毛、席慕容的作品。快毕业的一段时间,迷上汪国真的诗,只要见到了,绝对要摘抄的,满满一大本子,还模仿着写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