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群里有个话题是关于“伸手党”的,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语之间满满的都是对此类人的痛恨与不齿。可是我今天想弱弱地问一句:除了指责他们,你反思过自己有什么做的不妥的地方吗?
乍一听这个问题,估计大家要炸窝了。What?我错了,我哪儿错了?我帮他,他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到头来我还有错?还有天理没啊?
诸位莫急,听我慢慢道来。“伸手党”也不是天生就是那副讨人嫌的模样,曾几何时,他们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手心向下的自助者。那么,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什么样的生长土壤造就了手心向上的“伸手党”?这其中有没有你我的推波助澜?
首先,社会和家庭教育 记得群里有个朋友分享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父亲每次给孩子玩具都不说给而是说借,通过这种方式,那位父亲想让孩子明白不要想当然以为这是别人应该给他的。其实,在西方教育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西方社会鼓励孩子们参与社会实践,所以很多孩子早早就开始做兼职工作:送牛奶,送报,做babysitter,割草……即便是在家里也要承担与年龄相当的家务劳动,很少有“小皇帝”。一方面,赚点零花钱。另一方面,积累工作经验,学会与人相处。更深层的意义是让孩子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因而更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所得。
基督徒在就餐前有一个仪式:感谢主赐予他们食物。这个仪式来源于西方的感恩节,是最早到达美洲并且在历经磨难最终幸存下来的那些基督徒在有了自己的第一次收获后为了感谢上帝而设立的。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也有很多教人知恩图报的内容,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饮水思源”……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我们有片刻的闲暇时间来认真感恩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大自然赐我们阳光雨露,父母亲人给我们关爱,朋友同事予我们帮助,甚至是陌生人的一个微笑……静下心来,你会发现我们好富有啊,有如此多值得感恩的事物却不自知。所以,我们在这喧嚣的人世间丢掉的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感知,还有与之相伴而生的感恩。
其次,爱心泛滥 这一点和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有点关系,大家对照自查。“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倾其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那英的《春暖花开》,有没有人中枪?
本来,别人只是请你帮一个小忙,可是你却大包大揽,似乎没有你搞不定的事儿;或者是你也为难却抹不开面子;不会拒绝的老好人……一次两次,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如温水煮青蛙般把一个自食其力者变成了一个人人厌弃的“伸手党”,你能说这和我们没有一点点关系?凡事需适度,过犹不及。助人无错但应有度,西方有谚语说“天助自助者”,意思就是说无论什么事,能做的事自己做,只有自己行动起来才有可能做成。上帝也只是在你自己有了行动之后才会在合适的时机助你一臂之力。
各位,明白了吧:帮人也是需要智慧的,空有一腔热情怎么够呢?那么,聪明如你,是不是知道该怎么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