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精神与肉体
与植物不同,具有能动性的生物是能够预见并计划他们的前进方向的。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可以说他们是有精神意识的。
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预测事态的发展,并引导个体的行为,而精神就是通过设置行动目标来支配肉体的。
精神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引导身体活动,超出身体机能范围的指令是无法被实现的。
人类的活动性要比其他动物大很多。人类对未来的预见能力也是最强的。人类还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些预见。
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把握以及有针对性的努力,个体能够顺利地实现自己的目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每个人的目标各有偏好,做出的努力各有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够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的规律,即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一个能够给予自己安全感的地位。
安全感就是克服重重困难并最终解脱的感觉,是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把控而获得的安全和荣耀感。
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我们所有的身体活动和表达都必须相互协调,结合为一个整体。精神似乎是为了达到一个最终的理想目标而被迫发展的。肉体也是如此,为了与整体保持统一,我们的肉体也会不断强化和进步。
精神与肉体的这种合作贯穿着人的一生,他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不可分割。
精神就像发动机,把人体的全部潜能都激发出来,保证身体的良好运行,使其能够以健康完美的状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个体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精神作用的结果,个体的一举一动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个体各种行为背后的意义,目的,并将不同个体的目的进行比较。
在努力寻找安全感的过程中,精神也会不断的将个体的目标具体化。在精神的指示下,我们知道了安全感位于某个特定的点上,只有按照特定的方向走才能获得安全感。
在现实中,精神所选定的方向也许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但精神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是因为他错误的认为这种选择对个体最有利。
心理上的错误最终会导致行为上的错误。
人人都在寻求安全感,但是有些人却弄错了安全感所在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行为也就错了,他们也就因此误入了歧途。
当我们只看到行为的表象,却不明白其背后的意义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忽略那些细枝末节,将其简化为行为本身。
例如偷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财富越多就越有安全感,也就是说偷窃是由于个体内心的贫穷感和剥夺感所引发的。接下来我们需要弄清楚个体究竟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下会产生贫穷感。最后再了解个体是否采取了正确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克服内心的贫穷感。
我们虽然无需评论个体的目标是否正确,但却可以判断个体用以实现自身目标的方法是否正确。
精神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环境的掌控来保护身体的健康,让身体免受疾病,死亡,损伤,意外,以及功能失调等问题的困扰。
我们能够感受到快乐和痛苦,能够幻想未来,也能够分辨环境的好坏。这些能力的存在都是为了保护身体的健康。
在各种情感的帮助下,我们的身体得以及时调整状态,以应对不同的情境。幻想和辨别能力不仅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所预期,还能够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身体作出恰当的反应。
情感承载了个体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设定。在很大程度上情感虽然可以控制身体的反应,但他们却并不受制于身体,个体的情感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
个体的情感与其生活风格始终是一致的。一旦个体设定了目标,情感就会全力以赴帮助个体实现目标。
研究愤怒的表面特征并没有什么价值,根据我们的经验,愤怒往往是个体用来控制他人或者局势的一种手段。
任何身体或精神活动自然都有特定的遗传基础,但我们关心的是个体如何利用这些遗传的身体和精神功能去实现某个确切的目标。
从每个个体身上,我们都能看到个体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目标的实现总是密切相关的。无论个体是焦虑还是勇敢,开心还是难过,他的情感状态总是与其生活风格高度一致。
我们几乎可以从个体的生活风格推测出其相应的能力和优势。
情感会配合个体的需求而产生或者消失。
一个广场恐惧症患者在家里或者在能够控制别人的时候就不会焦虑。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是如此,他们会逃避任何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
同生活风格一样,个体的情感基调也是比较稳定的。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性目标,性欲的感觉就会随之产生。此时除了那个他早已认定的目标,其他的干扰因素都无法引起他的兴趣。由此就保证了自身情感和身体机能的适宜性。
如果个体无法拒绝目标之外的干扰因素的诱惑,就可能丧失相应的情感和生理机能,进而出现性无能,早泄,性变态或性冷淡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于错误的优越目标和生活风格所导致的。在这类个体中,我们往往能发现一些共性,比如他们很少去体恤对方,却总要求对方为自己着想勇气不足而且很少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