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为语文课堂装上“导航系统”

为语文课堂装上“导航系统”

——重读张悦群老师《语文课理十五论》之“教学有效论”(3)

张爱敏

张悦群老师的《语文课理十五论》,如同一场为语文教学拨开迷雾的思辨之旅。如果说第一论“语言教学论”为我们指明了语文课的终极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那么这第二论“教学有效论”,则为我们配备了一套精准可靠的“导航系统”,确保我们能带领学生最高效地抵达终点。

一、 校准方向:在“建构”热潮中重拾科学的锚点

过去许多年里,“建构主义”教学观风靡一时,“学生自主生成”、“尊重多元解读”成为课堂的金科玉律。张老师并未全盘否定其价值,他承认建构主义在激发学生主动性和批判思维上的启发意义。但他更犀利地指出了实践中普遍的“错位”:当“生成”变成了“随意”,当“多元”演化为“没有标准”,课堂教学便容易陷入看似热闹、实则散漫的低效循环。

这让我深刻反思:一堂没有清晰目的地的课,就像一次没有目标的航行,过程再精彩,也可能是在迷失方向。张老师强调,有效教学必须坚持科学取向。这并非僵化刻板,而是对教学责任的坚守——它关乎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可观察、可测量的真实成长。科学取向,就是为我们确立了教学的“锚点”,让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避免随波逐流。

二、 精准导航:科学教学观的四个关键路标

张老师将科学教学观分解为四个环环相扣的核心问题,为教师提供了一套极具操作性的行动框架:

1. 第一问:我们要去哪里?(目标精准)

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指向终端”、“可操作、可检测”。这彻底革新了我们书写教案的方式。目标不应再是“培养学生赏析能力”这类模糊的愿望,而应是“学生能运用‘重音’和‘停连’两种技巧,有感情地朗读《春》的指定段落”这样具体、下课就能当场检验的行为成果。它逼着我们思考:这节课,我到底要交给学生什么实实在在的本领?

2. 第二问:我们现在在哪里?(起点清晰)

高效的教学从不“想当然”。在教《写人要抓住特点》之前,我们必须诊断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能进行人物外貌描写吗?能抓住核心特征吗?如果大部分学生尚不能“写像”,那么“写得传神”就是空中楼阁。这一步,是对“以学生为中心”最扎实的践行。

3. 第三问:我们怎么去?(路径明晰)

这是科学取向最核心的环节。它要求教师把“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设计成一级级循序渐进的台阶。张老师提出的“四步样子教学法”(看样子→照样子做→试着做→独立做)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它遵循技能习得的客观规律:从精准示范、到扶持模仿、再到放手实践,最终内化为学生稳定的能力。

4. 第四问:我们到了吗?(评价及时)

课堂尾声的评价,不是附加环节,而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它如同导航的“到达确认”功能,直接检验是否成功抵达预设目标。这种当堂、即时反馈,不仅评估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检验了教师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为后续调整提供了最关键的依据。

三、 落地生根:从“感觉良好”到“效果扎实”

这套理论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课堂上那些“感觉良好”却可能“效率不高”的时刻。我们是否曾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讨论半节课,最终却偏离了核心知识?我们设计的活动,是通向能力目标的“桥梁”,还是仅仅为了营造气氛的“点缀”?

他以经典课文《春》的双课时设计为例,展示了如何将宏大的单元要求,科学地分解为“朗读与想象”和“停连与品味”两个具体而微的目标。这启示我们,科学取向是提倡“深耕”而非“广种”,一堂课集中精力攻克一两个核心知识点,让学生学得透彻、练得扎实,才能真正形成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张悦群老师的“教学有效论”,是一次充满力量的理性呼唤。它让我们认识到,出色的教学既需要教育情怀的温度,也离不开科学设计的精度。我们教师,不应是课堂上游牧式的“牧羊人”,而应成为手握科学蓝图、精准引导的“导航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宝贵的四十五分钟里,带领学生走过最有效的路径,见证他们每一步扎实的成长,真正兑现我们对教学质量的承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