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三国纪》 第四章:三分天下之称王不称帝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讲到北方。
易中天:对,赤壁之战后,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
艺凡:曹操不是败的,怎么野心还大了呢?
易中天:他的道理就是:战场上没拿到的,得在官场上捞回来。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曹操的政治待遇登峰造极,礼节和仪仗已跟皇帝平起平坐。于是,代汉的呼声高涨起来。
艺凡:曹操肯定不会采纳这个建议的。
易中天:对,但这句曹丕听进去了。曹操去世几个月后,他就逼汉献帝禅位。只不过,他给曹操上的谥号是武帝。
艺凡:曹操为什么只称王,不称帝?
易中天:原因可能很多,有大道理也有小道理。大道理是:世受汉恩,报答之心犹存;信誓旦旦,总不能自食其言。小道理是:出身不好,形象欠佳,怕人笑话。但,封公,建国,称王,一个不能少。转折点是封魏公。
艺凡:为什么说这个是转折点呢?
易中天:表面上看,从侯爵到公爵,不过是爵位高了一等。但,封侯只是赐爵,封公却是建国,可以有自己的社稷和宗庙。曹操封为魏公,就意味着他能名正言顺地在魏郡建立一个独立公国。以后称王,也顺理成章。后来曹丕称帝,更是水到渠成。
艺凡:如此重要的一步,是谁帮曹操迈出的?
易中天:董昭。此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出场。为此,董昭东奔西走,上蹿下跳,造足了舆论,做足了文章,终于形成议案,并得到皇帝的批准。但,董昭也在一个人的面前碰了钉子。
艺凡:谁?
易中天:荀彧。他对董昭说,曹公兴义兵,除暴乱,平天下,原本为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国家。他秉持的是忠诚,坚守的是谦让。君子爱人以德。你们如果真爱曹公,就该帮他保持晚节。封魏公,怕不合适。
艺凡:那曹操怎么对荀彧的?
易中天:曹操深感失望并大为光火,竟以劳军的名义把荀彧调往东征孙权的军中。荀彧走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就一病不起,不久神秘地去世,享年五十岁。荀彧的死因有两种说法:忧郁而死,被逼自杀。据说曹操派人给他送去了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里面空空如也。于是荀彧服毒。这事当时就闹得沸沸扬扬,朝野谣言四起,至今仍是无法破解的悬案和疑案。[6]
艺凡:荀彧是死于理想的破灭。
易中天:曹操则最终没有代汉自立。很可能,他实在无法面对天国之中荀彧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也是睿智和坚定的眼睛。当然,这双眼睛刘备是看不见的。且听下回分解,刘备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