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岁的年龄关卡上,在一线大城市打拼十年的背景下,似乎有很多人是不情愿、不甘心、不好意思回老家另谋出路的。
在外漂泊的年轻人更多的是抱着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心态,就算在大城市生存地再苦再难也坚决不回老家的心气,可能是不想被人唏嘘瞧不起,可能是难以接受自己以一个失败者、逃跑者的姿态回去。
而吴迪不一样,他选择了回乡。
人到中年,四十不惑,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年后还能做出这么一个重大决定,绝不是偶然的。
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无奈之举,对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中年人来说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曾经的我们,在未经社会之前,很少有人会甘愿平凡,无一不是胸有大志、志在四方。
后来的我们,发现要在某个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着实不易,那是几亿分之一的佼佼者、幸运者。
再后来,我们发现,其实自己也就是芸芸众生中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一人。
没有必要非赖在大城市,租着破旧不堪的房子,挤着被人挤烂了的地铁。
没有必要非在大城市里证明自己,尽管自己过得很差、活得很不开心。
老同学冯柳柳说:“男人过了四十混不出来,就再也混不出来了。”
即便失业、理想受挫,从一线城市回流家乡,吴迪并不感到羞愧,而是懂得从中作乐。
苦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何才能做到苦中作乐?重要的是要找到平衡自洽的心态。
“人不应该为了生活,而毁掉生活的目的。”
不该为了世俗的框架,来限制自己的一辈子。
人生的成功无法被定义,都是自我的选择,回家也不是逃避和摆烂。
即便人生选择了最简单最容易的道路,只要过得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吴母说:“人嘛,总是下意识的选择更容易走的那条路,没有谁的生活是完美的,有遗憾很正常。”
吴父说:“很多人都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类人,生活就是那样,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糟糕,习惯了就好。”
一辈子为了梦想而追逐的老演员李远说:“年轻人不要那么悲观嘛。”
我们总被社会、被周围定义好与坏、成与败,无形之中给自己披上了压力的外衣。
在学习中、工作中,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被推着向前走的我们,殊不知,生活是可以走走停停的。
人生,真不一定非要混出个什么名堂,才算得上成功。
正如吴母所说:“成功不见得是金子,失败也不见得是屎,混的好混得不好都是别人嘴上说说,你自己晓得你是什么人就行了。”
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勇敢地做自己,在面对生活、情感、工作的压力下,仍能坚持自己的内心意愿。
吴迪说:“跟出去闯比起来,朝九晚六,一眼望得到头的这种人生,才需要更大的勇气。”
当你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和真相以后,你依然选择热爱生活,那才是最大的勇气。
其实我们可以允许自己慢下来,累了就躺下,人生走走停停,按自己的意愿和节奏,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有时候,就是那一步,走出来就不一样了。”
正如《走走停停》的宣传口号:“允许一切发生,做勇敢快乐的人。”
影片最后,吴迪接替了妹妹的出租车司机工作,而一直在老家工作的妹妹要远去深圳打拼实现梦想。
你看,总是不断的有人奔向大城市发展,也不断有人回乡生活。
无论怎样,人都可以按自己想要的去选择。
这个时候,你或许会想,吴迪怎么不坚持自己了?
那是因为,在经历了人生的波折(梦想受挫、事业失意、感情不顺,以及亲人的生离死别)后,他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这个时候开出租车反而让他更踏实。
所以,人这一辈子,不用一直追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其实,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人生短短三万天,真不一定非要混出个什么名堂,自己随心所愿,开心过好每一天就行。
最后建议:如果你感到人生迷茫无措,不妨去看看电影《走走停停》,会被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