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早逝,所以一直以来,母亲的大家庭一般都是外婆的生日宴会,几乎家庭里的所有亲戚都会出席,八席到十席的样子,几乎坐满。后来外婆也过世了,大家庭的聚会,似乎已经找不到理由把大家伙聚到一起,于是中间似乎有几年,几乎就没有再有这种全员列席的聚会了。以前读书,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觉得有道理,但是没有很切身的真实的体会,直到外婆离逝——因为外婆在世时,所有的人都能维持着一团和气,并且每年一次的家庭大娶,至少每个人都会见到,可以聊生活,可以聊未来,可以聊过去,但是外婆过世了,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缺乏了原来有的那种向心力,外婆在时,她就是维系着整个大家庭的魂,所有人围着她,她至少每年会给整个大家庭提供一个相聚的条件和机会,当她离开了之后,当年的盛况,其实到现在都没有再重现了。
母亲兄弟姐妹九人,五女四男,而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有一个就是女儿初二回家吃昼饭,也就是我初二写的那篇《正月初二:走囝日接囝婿》里提到的旧俗,所以外公早年在分家的时候立了规矩,四位舅舅每户招待一个姐妹,而小姨母最小,她每年轮着吃,从大舅二舅三舅小舅一路吃过来。这个规矩,一直在执行,后来大姨母离逝,然后种种缘由,最终似乎都执行不下去了,唯一一直没有断过的,就是母亲和小舅父,每年母亲和小舅父总会约一个日子,然后带着我们一家子过去小舅父家吃饭,再后来,我们兄弟姐妹都成婚并且有了小孩,小舅父家坐不下那么多人了,于是我们就改到外面吃,但是这个传统就一直持续至今。
几年前,除了母亲和小舅父还在执行规矩,别的舅父都停止了,于是几位姨母商量着,说一起到小舅父处吃吧,然后又说动了几位舅父,于是这个家庭聚会,从母亲与小舅父两家,小姨母四年一次凑足三家,到后来二姨三姨母都参与,二舅父一家也参与进来,大姨母虽然离逝,但是大表兄也有来参加,于是这一算,自外公外婆一系下来兄弟姐妹九户,这几年来参加这个家庭聚会的,有七户,大舅父和三舅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与,但是这已经是这几年来,母亲一系的家庭聚会里最大的聚会了。
这两年基本上连日子也固定下来了,正月初五,能到的家庭成员,都会出席,今天的席面,坐了六席,并且都是每席十座的大桌,虽然没有能够赶上当年外婆生日时的盛况,但是已经是几位舅父与姨母一起努力能维持住最大限度的团聚了。
小时候,每年最大的事,就是外婆的生日,因为会去酒楼吃大席,可以敞开了吃,并且家长们顾着相互间的推杯换盏根本没有时间来管我们,所以那天我们可以疯玩,可以大吃,饮料管够,那日子,感觉比过年还要更过年。长大后,慢慢地不怎么爱吃了,但是都会去,像是一种仪式,所有的亲戚团聚一堂,有新生的娃娃,有新娶的媳妇,有新嫁的郎婿,这种聚会比一家一家去拜年时的那种团聚,要难得多。至现在,我其实挺乐意参加这样的聚会了,就算现在,其实大概率去了都不是为了吃,但是会尽力去参加,因为我知道,像这样的聚会,会越来越难聚齐所有人了。
早上出门的时候我还跟老婆叹一声,小舅父能把原来两家人的小聚变成现在七家人的大聚,实在不容易,大舅父和三舅父不参加,纵然是有他们的缘由,但是如果哪一天他们想通了,应该也会珍惜这样的机会的。可能,是因为我现在慢慢开始感觉自己老了,而看着所有的长辈也在渐渐地变得更老,我们其实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第一次,我鼓捣着全部人在离席之后聚在一起拍一张大家庭的照片,没想到那一次就鼓捣成功了,而这也成了每年一次在散席之后的一个惯例了。这些照片,会见证我们整个家庭的小孩一个个都在长大,新生的娃娃来报到,并且最后也会毫无意外地看到一些至亲的人在慢慢离开,如果这个惯例,能一直维持下去的话。
为什么这样的聚会越来越难,因为生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去,所以这样的聚会,会有新成员加入,也可能会有老成员离开,我们无法坦然地面对所有,因为我们有着血脉与亲情在维系。写到这里,似乎有点过于沉重了。人生,总是这样不停地轮回,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因为我们已经足够强大,新的一代会胜过我们老的一代的时候,老去以及离开,似乎也是一件快乐与圆满的事。
初五,接财神,朋友说,他的朋友圈今天全部的小伙伴都在接财神,每年的家庭大聚选在初五,相互祝福与相聚,倒也颇得章程。值此团聚之日,祝所有亲们身体健康,平安喜乐,顺顺利利,开年大吉。
以上。2025-02-02 23:17:21;乙巳正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