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读书,我听过不少的观点,大多非常正确。
前几天在“罗辑思维”公众号上的《罗胖60秒》里,罗振宇说:
一本让我特别兴奋的书,往往不是因为它告诉了什么我一点也不知道的东西,而是我隐隐约约知道,但是又表达不出来的,在这本书里突然找到了清晰的、严整的表达方式,这才是读书的乐趣啊。
在《白说》中,讲“读书是为了什么”:
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读鲁迅、周树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我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书在你的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在未来你更期待的自己。
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里说:
物是书,符号也是书,人也是书,有字的和无字的也都是书。
其实读书也可以说是听古人、外国人、见不到面或见面而听不到他讲课的人的话。反过来,听话也可以说是一种读书。
为什么我特别喜欢倡议大家去读书呢?因为现在我们所困惑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已经被前人所思考过并且给出了逻辑清晰、效果显著的解决办法,只要你去找,总会找到的。
阅读的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所以我不是来给你答案的,而是来引起你思考的。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人生需要有闲暇。”
我有几次跟我的朋友聊天,不止一位朋友跟我这样说,“真的很难得静下心来去看一篇文章或者读几页书了。”
没有闲暇来审视人生,是因为自己打发了自己的时间,就更没有闲暇来思考了。
阅读、读书的意义是非凡的,读纸质书的时候,会有那么几个小时,你不能去干其他的事情,全身心投入到内容当中,正因为你将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有了审视人生的机会,阅读就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少数方法之一。
在我们的心中,总有那么一些道理,是你懂得却从未放在心上,而偏偏这其中的一些道理对你的人生至关重要。一本好书,会帮你重新认识自己,看清世界,也会在不经意间将这些重要的道理展示给你,引起你的重视。
很多人会纠结读什么书,希望赶紧读一本书之后,就能完成一次蜕变,思维模式、行为习惯都能够得到改变,这种想法无疑是错误的,当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读一本书时,它的效果未必有你想象的那么好。
我喜欢不带有特别强烈的目的性去读书,看完一本书的简介,觉得这本书有点兴趣便会去读,这种随意的阅读,经常会让我在读到某处时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大感欣喜。
吴军老师说: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让我们重启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也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每个人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但是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翻了翻我以前的笔记,找到了自己写的一段话:
我发现那些读过很多书的人,他们对于生活有更多的看法,能够清晰地发现生活中的不合理性,知道一个人考试、分数、学校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活力四射的人,所以他们对于自己后代的要求从来不是考试、分数、学校,而是能够长成一个平和、大方、包容、快乐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学习焦虑的时代,能有那么一面书墙,成为我思想的驿站,想想也是挺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