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感到空虚,或者某种空落落的感觉也可能不应该叫做“空虚”。
起初我把它归因为本来计划好的四姑娘山徒步计划因为疫情的原因无法实施,这种无法表达或者无对象可发泄的愤怒和无力感被空落落的抛出而没有地方可以接住。
后来要过生日了,我问自己到底想要个什么礼物来庆祝一下自己的生日呢?想了好几样东西,每一样仔细想想都好似不是必需品。
自从去年开始尝试要一年不买新衣服以来,我的购物欲降到非常低的水准。只有用完了的东西才想要去添置,不仅再也没有添置任何新的个人物品,甚至以前拥有的我也觉得不是缺一不可,这种什么都不缺,感觉拥有很多,但是却一件都不想用的感觉很“空虚”。
今天看罗翔的文章《祝各位同学一路平安》中引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话:
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这个用来比喻物品似乎不那么恰当,像是罗翔一样比喻虚拟世界里的信息和社交,
海量的信息只能带给人无法引用的饥渴感,海量的朋友带给人的可能也是没有朋友孤独感
倒似乎很贴切。用来比喻海量的信息,又或者比喻我们很容易就能够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书籍、知识、新闻等等都是非常贴近的。
当尝试把心理的“空”填满未果之后,我在咀嚼我心里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感其实不是用某种物品或者某种知识能填满的,如果我把它当做目前生活注定结果,注定会有的感受的话,是不是会心里好受些呢?
又或者要这么“咀嚼”,当我们习惯了用物品填满我们的空间,用不断地接触知识来填满我们的时间,并且把这种生活定义为“满”,那么这种执念或者说这种习惯就是正确的吗?
罗翔老师在文章中说要接触真实的世界,包括接触真实的人,我想他的建议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中,恐怕就是要有些“空”。当早起时看看天空;当吃饭时只是埋头吃饭,留下细细品味的间隙;当喝茶时看看茶色、品品茶味;当看书时看完一章想一下;当看网上新闻或文章时,看完一篇回顾一下,刚刚我看了什么?当见人时,就是认真的看对方的眼睛,聆听对方的话。那么如果相对于那种不停歇的“满”,这种空,其实就是生活的日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