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地铁站,我看到还有6分钟才进站。
想着下次再早到2分钟就好了。那我该几点出门呢?刚才没有看时间,只记得8:10分坐上的公交车。而出家门的时间没有看。这样的一个计划在想想中又被搁置。我会有很多计划都是这种情况下被搁置。
想要进行时间管理的第一步首先是时间的记录,没有记录哪里来的管理?数据会让你更有把控感。数据才会让你看到哪些地方可以提高,数据才会让你把计划真正落实成为可能。
想到了读过的一文章谈到:记录时间让我打破所有的认为性
你认为的仅仅是你认为的。
你认为你今天上班很努力。可是从真实的数据上来看,你可能真正的有效工作时间,仅仅就是3-4个小时。
你认为你刷手机只是刷了10分钟左右,从时间记录上来看,你刷了至少25分钟。
你认为语写了20分钟,可是从时间记录来看语写不到10分钟。这就是你认为的时间记录的结果。
看完上面的数据 ,是不是有一种瞬间清醒,是的,我们的认知如果没有数据做后盾,往往会让我们处于混沌中而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我们再来看看记录时间的好处:
1. 立即知道自己努力的份量
数据的回馈是很具体且有效的,你的 8 小时上课或者工作其实对你来说一点感觉都没有,但如果你自己记录今天投入学习或者工作的真正时间有 6 个小时,或是有 9 个小时,那么这个数据会让自己知道真正努力的份量,让你更能明确计算时间管理的回报。
2. 不会对时间有健忘症
精算自己的时间,也帮你不会对时间产生健忘症,不会每天结束时觉得好像一天又过去了,而是可以从明确的数据纪录表中,知道自己今天在每一件事情上面花了多少时间,这可以强化自己管理时间的信心。
3. 未来可以更明确设定目标
接着,当你追踪、精算自己工时一段时间后,你就能像专业自由工作者一样,懂得规划自己未来的时间,知道自己要完成一件任务、一个项目需要多少时间。
于是你可以在每天安排工作时,知道自己今天可以做到的真正工作量,不会超量安排,因为我们通常都误以为自己可以更快完成工作,但常常真正需要的工时比我们想像的多,而且我们还需要帮工作留下缓冲时间。慢慢练习,你也能做到「慢工作」的智慧。
并且你也可以在接到下一个项目或任务时,相对准确地跟主管或客户回报可以完成的时间,或是商量完成的期限,而不会为了符合期待过度自信地压缩工时。
4. 有具体数据可以反省检讨
有了实际的工作时间数据可以追踪,那么就能每隔一段时间,反省一下自己时间利用的漏洞在哪里?每天工作安排的次序与时间分配还有没有可以改进之处?有哪些工作其实比我想的还需要更长的完成时间?
这些反省,都有利于我们下一次更从容的安排工作。
5. 有具体数据可以自我奖励
而有了具体数据,也可以作为奖励自己的标准,如果有效的时间利用达到了一个标准值,或许就给自己一些额外的奖品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时间管理者,做时间的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