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选择性记忆
戴海军
选择性记忆是一个心理学用语,指的是信息的接受者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愿意记忆那些与自己的观念、爱好、兴趣相一致的内容,而几乎是在无意识中抵制和防御那些不利于自己或与自己观点相反的那部分信息,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因为这样的原因,广告商们拼命地选择那些为人们所熟知并喜爱的明星出演广告,来增加对自已的产品的认可度;为了攻破老人们的心理防线,他们请老专家、老医生出场,请患者实景出演,诱使老年人为健康买单;至于那些经久耐用的东西,却往往是“养在深闺人不识”。
就个人而言,人的选择性记忆往往是不自觉的,总是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那些高光的时刻,那些成功的历程,说起来头头是道,印象深刻,而那些并不显得重要的细节部分则容易被忽略,甚至被无视。所以针对这一点,人的记忆需要通过学习而变得客观而理性。
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在信息输入环节,不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不带着任何偏见,以事实为依据,努力记住需要的任何信息。在信息的存储阶段,对于重要的信息要及时反复,运用图像、声音来辅助记忆,并且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来与自己的原有信息进行整合,这样便于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变。在信息的输出阶段也要借助回想,尽可能地完整地再现相关信息,而不是呈现经由自己加工改造之后的信息。
事实上,选择性记忆并不总是消极和不客观,反而,经过学习训练的选择性记忆往往是智慧的表现,因为理性决策需要的并不是所有的信息,而只是需要抓住其中最有价值的信息。人的大脑每天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那么选择性记忆就是必要且必须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行动目标和行事目的确定有价值的信息,来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与此同时,与选择性记忆相对应的则是选择性遗忘,对我们不利的,确实无效的,我们当然要让其遗忘,并且退出我们的存储系统,以实现记忆效率的最大化。
晚清名臣曾国藩有这样的名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就很好地阐释了选择性记忆的方法。“物来顺应”的意思是事情已经发生了,一切都无法挽回,那就选择接受,抱怨和不甘都是徒劳的。“未来不迎”的意思是未来既然还没有到来,就不必杞人忧天,不必过分思虑。“当时不杂”讲的是面对当下,大脑要保持清明,专注当下,不要被杂念所牵绊,否则我们的大脑就会装下太多的东西,从而感到十分焦虑,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既过不恋”的意思则是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后悔也没有用,否则只能扰乱当下,错失更多的新的可能,正所谓,放弃过去才能获得新生。
人生无常,人生无奈。许多痛苦和不舍,常常让我们为之挂念,为之惆怅,为之悔恨,这是焦躁的根源,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选择有价值的东西来记忆,并且珍藏,使心情为之愉悦,使事情为之通畅,使心智为之开豁。那样,岂不是开启了自己的智慧人生?你说,亲爱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