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妖
图片/扶风百姓网
今天在简书读文,看到文友北战兄弟写的庙会,想起我家乡的庙会,儿时的记忆一下子就涌上心头,炸麻花,擀面皮,辣椒苗,竹笼子,花花绳,老外婆喜欢的油糕,粽子……
我老家在陕西西府,牛家村人。
好多人一看我是牛家村的,就会问我,是不是和射雕里的杨铁心是一个村的?
当然不是了,我们仅仅名字相同而已。
我们以前叫牛家村,其实现在叫牛家社区,更久以前叫牛家大队。
牛家村的人清一色全姓牛。小学时我们有两位牛老师,一位是大牛老师,会拉二胡,一位是二牛老师,会讲故事。
因为牛家村有一座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庙会,村民们就张罗着唱大戏,往往都是三天两晚上。
我念小学的时候,如果唱戏的三天刚好是上课时间,我们往往早上去上两节课,学校就给放学了,让学生和家长去戏台下看戏。
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间。回家放下书包,约上两三个好友,带上几毛钱就跑去看戏了,也不让家长陪着一起去。
说是看戏,其实并不看戏,就在台子下晃悠。庙在北面,戏台搭在南面,中间联通的这条街,早已经成了小摊一条街,我们就挤在里面逛来逛去。
卖耳环项链的,卖短袖短裤的,卖收音机的,卖麻线的,卖剪刀的,打耳洞的,去痣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我念学前班的时候就和几个好友在戏台底下穿了耳洞,一把装着耳针的枪,噌的一声,我就有了耳洞,可以带耳环了。
一路从北到南,挤到戏台底下,看到卖雪糕的,买个叼到嘴里,吧唧吧唧,不住嘴。
戏台底下还卖各种吃食,黄灿灿的炒凉粉,油腻腻的猪头肉,劲道的擀面皮,黑白相间的镜糕,甜甜的粽子,醪糟,白白胖胖的小笼包。
戏台就搭在涝池旁边,涝池早就干枯了,池边长满杂草。离地大概一米的铁架子上架些木板就是戏台了,化好妆的秦腔演员在台上咿咿呀呀唱着,我们在台子底下钻来钻去,谁也不影响谁。
玩累了,从戏台东面回家。这条路人少,也摆摊卖东西,卖大扫把,竹笼,锅板,案板,农具,菜苗等,我们小孩不感兴趣。
庙会前,我妈就会邀请我外婆来看戏。我外公外婆先由我妈陪着在戏台下看戏,状元媒,陈世美,看够了戏,快晌午了,我外公外婆会买了麻花油糕一大堆,和我妈一同回我家吃饭。
饭是早就做好的面皮,就着油泼蒜,好吃的不得了。
吃罢饭,我外婆我妈开始闲话家长里短。外婆这个时候会把她买给我的新衣服拿出来让我试穿,粉色的小短袖,穿在我身上我都要飞起来了。
我妈会在一旁说着真好看。我外婆年年都买衣服给我,我妈劝她不要年年买或者隔几年买一次,老外婆不肯,说小姑娘要打扮起来。
我就高兴地跑去照镜子了,想着明早穿去学校嘚瑟两节课。
这都是快二十年前的事了。
去年庙会唱戏的时候,我刚好在家,就去戏台底下转悠了,亲切的面孔,熟悉的话语,却没有了少时的欢愉。我长大了,故乡回不去旧时的感觉了。
今年工作忙,没回去。在网上找到了几张我们村唱戏的照片贴上来,大家感受下西府唱戏赶庙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