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穷途的羁旅倦客;顾望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大家都知道杨绛先生于2016年去世,享年105岁。可谓寿终正寝。然而,她的女儿钱媛1997年60岁、丈夫钱钟书1998年88岁相继离世,却使她的余生徒增许多悲凉色彩。特别是女儿钱媛走在他们夫妇二人的前面,更是让她难以接受。

他们谁都不曾想到,女儿会先他们一步离开。而对于杨绛先生而言,丈夫和女儿的双双病倒,使她的精神遭受很大的打击,身体也是不堪重负。那是一段难捱的日子,杨绛先生往返于两家医院之间,照顾病中的丈夫和女儿。苦虽苦,但相依相伴的亲人终究还在。然而,等他们渐次离去,留下的人便成了世间孤独的漂泊者。

四年后,也就是2002年,杨绛先生开始回忆他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述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是为回忆录。2003年,《我们仨》出版,那时杨绛先生已然93岁高龄,她是以文字的形式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却是凝结了一个家庭的风风雨雨几十年。这本书分三部分内容: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第一部分以杨绛先生那个反复做过的“老人的梦”,以及她对丈夫的“埋怨”,来拉开“长达万里长梦”的序幕。

第二部分以梦境的形式记录了这个“万里长梦”。讲述了杨绛先生在“古驿道”、“船上”、“客栈”之间的往返奔波,是为回忆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相继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先生回忆了他们结婚去英国牛津留学、爱女钱媛出生、国难当前带着年幼的女儿辗转回国、特殊时期的就业安顿和颠沛流离、对工作的坚守和热爱、生活中的日常,欣喜和感动,以及暮年的老病相催,等等。

这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历经的磨砺,杨绛先生以平淡无奇、简洁又生动的语言书写下来。让读者看到这个学者家庭的日常,它的快乐与艰难。它既超凡脱俗,又平凡自然。超凡脱俗,是因为家庭成员与众不同的知识分子人文情怀、人格精神。平凡自然,则是因为它作为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所饱含的自然而伟大的挚爱亲情。

杨绛善良温柔,贤淑敦厚,堪称丈夫的贤内助。婚后,为了不至于两地分居,她断然放弃清华的学业,陪丈夫去英国游学。在牛津期间,由于资金短缺,她安心去做旁听生,然后泡图书馆继续学习。同时,她还挑战精打细算的贤妻良母角色,并且做得有声有色。尤其是在做饭上,他们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所以,钱钟书称赞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一方面是家人眼中最需要照顾的“孩子”,坦然接受着妻女的爱抚和照应。另一方面,他又以细腻的情感、温存体贴的行动,呵护着家人之间绵绵的爱。他和妻子一起玩着学做菜,一起把散步当“探险”,又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小时候的阿瑗思维灵活,乖巧听话。长大后,不但学业有成,又会照顾、陪伴父母,像“妈妈”一样反过来管着母亲。她始终都是父母的安慰与骄傲。

在这里,我不想大力颂扬他们一家三口在学界取得的个人成就与造诣,而是更愿意关注他们对待人生与生活的方式。困难时期,他们一家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平静的日子里,他们喜欢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借以寻找生活的乐趣。

那是一段快乐而艰辛的日子。而当时过境迁,所有的经历,艰辛也好,快乐也罢,都随时间消逝,艰辛便会慢慢变淡,甚至化为虚无,唯有快乐留了下来。它就像经年老窖一样,弥久醇香。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家始终都是最温馨的港湾。是魂牵梦萦的地方。这是千真万确的。

然而,始终依傍在家的温暖怀抱中的人儿,大多时候感觉不到这些。柴米油盐、吃穿用度、日常琐碎、生活细节,往往消耗了人们的精力,夺走了一部分耐力。唯有当某个特殊时期到来,或者险要失去什么的时候,我们方才觉察曾经拥有的美好。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个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温馨画面,在感动的同时,它也暗含着一股力量,引导我们反观自身,思索自我之当下,忍不住拿来作比较。

读杨绛的《我们仨》,我们会不知觉地叹世事无常。“我们仨失散了,家也就没有了。只剩下我一个,还是老人”,此情此景,是何等的凄婉悲凉!然而,生老病死,任谁又能躲得过?

杨绛在对痛苦的回忆中将三里河的寓所,那个被他们称作“家”的地方,喻为人生旅途中的“驿站”、“客栈”,把人生旅途中供人们整顿休憩、或者到站离开时要去的医院,喻为“古驿道”上的孤零零漂泊的“船只”。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寻找真爱,组建家庭,然后结伴而行。然而,当某个人的旅途将尽,回去的路上往往没有人陪伴,孤独前行。

通过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我们得以警醒,学会珍惜。如今昔人已逝,但他们的热情和光辉留了下来。我想,这就是一部作品流传于世的价值所在。感谢杨绛先生。

最后,祈愿终是团圆了的“我们仨”,在天堂里安好如初,在那里,没有“驿道”与“船只”,没有艰辛与离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75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100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244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099评论 1 28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210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307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346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133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546评论 1 30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849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019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702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331评论 3 31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3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260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871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89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