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到东吴招亲,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让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曹操败在赤壁,回许都前给曹仁留下妙计,教曹仁用空城计大胜了周瑜;孔明命丧五丈原,临终前安排遗计,让马岱斩了脑后有反骨的魏延。
诸葛亮和曹操,都是成功的军事家,可为什么有话不能当面说,反倒要故弄玄虚安排什么锦囊,还要嘱咐一句“不到紧急时刻不要打开”,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聪明吗?
当然不是。
用锦囊有三个好处,一是保密,防止被别人听了去。二是安全,口口相传的计策,要记到多日之后才用,很多细节就会被忽略,不如写在纸上密封起来保险。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句嘱咐:危机时刻才能打开。
平安时期定下的计策,部下看了也不一定当真,毕竟“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但锦囊妙计的产生,肯定是指挥官经过无数次深思熟虑,才会安排下的退敌之策,特殊时间特殊地点,才能发挥特殊作用。
比如马岱斩魏延,杨仪如果早早知道了锦囊内容,他会觉得诸葛亮装神弄鬼,搞什么让魏延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简直像个笑话。但魏延兵取南郑,形势危急,杨仪看了锦囊才恍然大悟,依计行事,转危为安。
我们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话有些道理要到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明白,而当初第一次听的时候,总会不以为然。
学生时代,家长和老师苦口婆心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这样的谆谆教导让我们耳朵都磨出老茧,却很少有人往心里去。
反而以当时的认知,觉得不上大学也挺好,差一点的学校也不错。
但随着阅历增长,见到了更大的世界和别人的优秀,才明白当初父母的苦心,悔恨当年的无知。
许多人都曾给五年、十年后的自己写过信,告诉将来的自己:你一定已经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了吧,可不要忘了当年这个还在低谷的我......
真到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当年那么多雄心壮志,变成了“未酬”。
我们在年终岁尾,总会写下许多计划目标,在写出来那一刻,觉得一年后的自己肯定将比现在更加富有。
随着地球不断自转,一圈一圈把那些计划和目标变得模糊,到下一个年终岁尾时,才明白自己说的很多都没有做到。
转眼又到了2018年收官之际,盘点了一年的收获,对比年初的目标,再把去年的目标稍微改改,变作2019年目标,成了许多人的常态。
回头翻看我在2018年初写下的《2018的第一天》,居然没有定什么目标,只在听完《时间的朋友》演讲后写下了一些总结,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元年”。
今天回去看的时候,在这一年300多篇文章的那一头,曾引用知乎上一位作者的评论让我印象深刻:
总结是没有了,一年的事情大多都在这几十万文字里。所幸我在这一年记录了这么多内容,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活的更加明白。
而即将来临的2019,我等着你来,不会给你太多的负担,只沿着自己坚持的路,继续走下去就好。